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银行业失之东隅,收之西桑!

  • jd_MySDEnbrajkZ
  • 2022-06-30 15:45
  • 24
摘要:截止5月11日,16家A股上市银行的2015年年报已经披露完毕。从年报来看,银行业是A股市场“最赚钱”的领域,但2015年收入利润增速大幅放缓,行业净利润同比增

截止5月11日,16家A股上市银行的2015年年报已经披露完毕。从年报来看,银行业是A股市场“最赚钱”的领域,但2015年收入利润增速大幅放缓,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下滑5.85%至1.91%。

存贷利率不断下行,存贷利差小幅收窄。但2014年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后,利率市场化压力释放的影响明显低于预期。这或许反映了银行业在存款成本上的控制力不可小觑。

另外,银行零售业务的爆发值得高度关注。一方面,不断提升的盈利水平使得零售业务领先银行有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以扩大优势。另一方面,这些成功的案例会大大刺激其他银行乃至于券商、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零售业务的争夺力度。未来零售金融业务的竞争会不断增强,对人才、渠道、客户的争夺将日趋激烈。

2015年一个最大的特点, 就是银行的利润增速都普遍降到了最近10年来最低的水平。几近于零的增长率水平甚至低于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

通常我们认为,只要有可能,银行行长们会尽可能避免负增长。因此,零增长意味着当前的盈利状况已经逼近银行盈利管理的底线,这反映了实际情况是比较严重的。

外界一直在预期银行贷款质量可能会有非常大的风险,但如果仅仅简单地看不良率,似乎没有那么严重。2015年底,上市银行的不良率平均比两年半前也只提高了0.75个百分点,甚至还普遍低于2008年之前的水平。而市场普遍预期的是5-10%的不良率。

实际情况肯定并非如此乐观。银行对不良贷款率有几个调节的方法。我们用以下公式来做个说明:

期末不良率 = (期初不良贷款 + 毛新增不良贷款 收回的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核销 转让出售的不良贷款)/ 期末贷款余额

当然,上述等式未覆盖一些太细节的内容。从上述公司来说,调节不良率至少可以用几种方法:(1)控制新增不良。怎么控制?最简单的就是“出了坏账也不承认”。这里还可以继续拆细:一方面,是否承认贷款逾期。此前很多银行通过借新还旧等方式来避免贷款逾期。现在虽然借新还旧做不了了,但还是有另外一些变通的手段。另一方面,即使贷款逾期了,也未必计入不良,也就是放任“逾期贷款/不良贷款”这个比率上升。(2)多放贷款,提高贷款增速。(3)加大清收力度。当然,清收能力属于正常的业务能力,而并非调节能力。(4)多核销不良贷款。(5)转让和出售不良贷款。

面对上述5个手段调节和扭曲后的不良贷款数据,我们需要做还原。所以我们用一个指标,就是“不良生成率 = (不良贷款增量 + 当期核销 + 转让和出售的不良贷款规模)/ 贷款余额”。不考虑跨期因素,这个指标就可以看成当期的贷款净损失。

不良生成率这个指标还原了上述的2、4和5,同时3不用还原,因为属于正常的业务能力。此外还需要关注的就是不良贷款认定标准的问题了。逾期贷款造假的问题我们仅仅依靠外部财务数据解决不了。不过逾期贷款认定为不良贷款的标准的调节,我们可以通过“逾期贷款/不良贷款”这个比率来考察。

那么首先来看看不良生成率。结论很直接,从2010年开始上市银行单季度(年化)的不良生成率就在一路上行,直至2015年已经达到平均1.22%的水平。可资比较的是美国银行业的情况,他们的不良生成率平均波动区间在0.8%-1.2%,正常的经济危机状态下,不良生成率平均会达到1.2%。

细分来看,国有银行没有表现出风控的优势有些出乎意料,这或许反映了这次信用风险的暴露是全面的,过去以为会相对安全的大企业和国有企业也无法幸免。这一点从近期不断发生的信用债违约现象也可以得到验证。但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的压力显著偏大。其中,农行、招行、中信和平安银行风险暴露速度是最快的,2015年不良贷款生成率达到了1.5%以上。

附带说一下,过去很多银行都是超额拨备的,就是每年在利润表上的实际拨备力度(信用成本率)通常都会大于实际贷款损失(不良生成率)。但2015年,这个差值普遍缩小,甚至国有银行总体来说,信用成本率已经低于不良生成率了。这一点比较吓人,意味着国有银行2015年的利润表是不实的。如果足额拨备,很有可能国有银行的利润就已经发生了负增长。

同时我们还得看另一个指标,就是“逾期贷款/不良贷款”。一般而言,这个指标越低,银行不良贷款的认定就越充分。如果越高,那么不良贷款的数据造假就可能更严重。实际情况是,从2010年开始,上市银行这个比率就不断上行。2015年比较有趣,上半年继续快速上行,但到了下半年开始环比明显回落。其中的逻辑是:2015年上半年银行还仍然沿袭调控业绩、管理报表的思路,但下半年或许看到达成目标无望,银行纷纷进行了“大洗澡”,以此换取2016年更宽松的经营环境。

另外,股份制银行不仅不良生成率持续偏高,“逾期贷款/不良贷款”更显著高于国有银行。这一比率最高的分别是平安、华夏、民生、中信、兴业等银行。综合来看,平安银行的危机是最严重的。我的观点是,这与平安集团入主以来,大力贯彻保险的销售文化,导致与信贷的风控文化不兼容有密切的关系。销售导向的信贷文化,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综上,我们说,银行当前的风险表现,已经处在中等量级的危机状态。

不良贷款的反弹,主要体现为对公贷款。综合来看,对公贷款不良率的反弹幅度平均达到1.12个百分点,比总贷款不良率平均0.75个百分点的升幅要高出不少。

相比之下,零售业务的不良率相对稳定——除了平安银行之外。平安银行零售业务不良率的飙升,主要与其秉承保险销售文化、在小微企业贷款上的激进发力有关。

从公布细分数据的5家银行来看,按揭贷款是最稳定的,这高度符合业务常识。消费贷款反弹幅度中等。而信用卡透支以及个人经营性贷款质量的恶化是最明显的,此轮升幅平均达到1.24和1.96个百分点。

细分来看,信用卡不良率上升快的是农行、平安,而更多依赖佣金收入的招行、建行则表现稳定。

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质量恶化更值得警惕。特别是平安、农行在这项业务上吃了大亏。平安反映的是保险文化指导信贷业务的风险性,而农行的表现或许反映了农村客户的风险性。

从(1)不良生成率已经达到危机水平,和(2)居高不下的“逾期贷款/不良贷款”表明当前的不良贷款认定标准隐藏了一大批不良贷款这两点来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压力已处在比较严重的水平。

那么后续会如何发展?2016年1季度,随着新一轮的信贷扩张,中国经济迎来一轮企稳和温和反弹,这会对缓解不良贷款的压力略有帮助。但即使如此,中国经济在中期内(1-3年)下滑的风险仍然是非常大的。对贷款质量的关注仍然是信贷类业务的重中之重。其中,对公信贷是重灾区,而小微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的风险也需要重视。

如果仅关注媒体新闻,一定会觉得银行的零售业务压力重重。一是利率市场化在2015年全面完成,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势必压缩银行的存贷利差,其中也包括零售业务的利差。二是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声势浩大,余额宝、P2P、在线消费金融、第三方理财平台等快速起量。但实际的情况是,银行零售业务的规模略受影响,但盈利状况却快速提升,特别是其中的领先者,零售业务发展态势非常之好。

在规模方面,储蓄存款仍然在不断被缓慢分流到非银金融领域。2015年,上市银行总体的储蓄存款增速为6.3%,与2014年的6.0%相比大体持平,与同期存款总额7.78%的增速相比略低。其中,2014年储蓄存款增速的快速下降与当年基金的热销密切相关。

在规模被缓慢分流的情况下,银行的零售业务是否压力巨大?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不论从收入还是利润来看,银行零售业务的占比都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

2015年,披露数据的13家银行零售业务的收入占比平均达到29.63%,比2014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其中招行(44.19%)、工行(37.99%)、光大(36.45%)、农行(36.31%)和建行(35.25%)占比领先。同期,这些银行零售业务的营业利润占比平均达到21.92%,环比提升幅度达到3.11个百分点。领先者包括招行(46.34%)、农行(42.59%)、建行(38.59%)和工行(33.51%)。

典型如建行、农行、招行,其零售业务占比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对公。特别是招行,其零售业务的利润占比已经比对公业务高出了15个百分点。当然,这与招行对公业务下滑显著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无可否认的是,招行零售业务的营业利润逐年稳定快速增长。

招行零售业务利润的快速提高,并非由于贷款质量稳定。相反,这是冒着贷款质量的恶化而实现的。主要是由于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体现为利息净收入的增长(同时伴随着资产减值损失的快速增长),其次才是佣金收入的增长。资产业务成为重要的驱动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说信用风险的暴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招行资产业务规模的扩张。信贷业务既发生信用成本,又要占用资本。相比之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增长对利润的驱动更加纯粹,理财等业务的价值在此得到体现。

银行报表还反映了同期利率体系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个明显特征:

首先,存贷利率2015年发生了整体下行,从而施压利差。经济不佳+通胀下行,这些都导致了利率体系的系统性下移。与此同时,存贷利差同步下行,这与过去的周期特征相吻合,即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利差将缩窄。我们判断,经济的压力在未来几年仍将延续,货币层面因此很难发生大幅收紧,利率体系仍将维持在低位,这意味着银行利差的缩窄。之于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这意味着信贷类业务利差的收窄,以及财富管理业务的收益率下降。

其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压力弱于预期。2015年,央行完全放开了存款利率。从同期数据来看,存款利率上行压力轻微。银行业寡头垄断的格局表现出对存款成本很强的把控能力。

第三,风险偏好低的国有银行的贷款质量表现也并不非常出色,这反映了大企业和国企的风险暴露并不具有优势。贷款利率来看,国有银行明显低于中小银行,主要反映了五大行相对偏低的风险偏好,这些银行的贷款更大比例投向大企业和国有企业。但五大行的不良生成率却丝毫没有表现出优势,这反映了这一轮信贷风险暴露的危机是全方位的,大企业和国有企业贷款质量一样差,这与通常的经济周期特点相悖。

(作者:sangguofeng_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