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装 > 正文

谭恩美,隔着三层玻璃看中国,有些东西依然轮廓清晰。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 2023-07-31 09:26
  • 12
摘要:记得高中时有一篇语文课文,是民国时的西方人记叙他在中国看梅兰芳京剧的见闻。想到如今的很多中国年轻人,都对京剧欣赏不了,可以想见,隔了语言、典故、审美风格和文化传

记得高中时有一篇语文课文,是民国时的西方人记叙他在中国看梅兰芳京剧的见闻。想到如今的很多中国年轻人,都对京剧欣赏不了,可以想见,隔了语言、典故、审美风格和文化传统几座大山的老外会对这种艺术作何感想。作者在那篇文章里吐槽《西厢记》说,一位贵族小姐落到叛军手里,有一位“英雄”救了她,这位“英雄”并不是单枪匹马闯入敌军之中,也不是像西方骑士那样和对方“决斗”,而是写了一封文采飞扬的求助信,搬来了救兵,赢得了小姐的芳心。

【“三大名旦”同台演出《西厢记》,左梅兰芳(饰红娘)、中程砚秋(饰崔莺莺)、右尚小云(饰张生)】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位西方人在得知中国“英雄”的评判标准时匪夷所思的表情。“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顺理成章的逻辑只对浸润在两千年诗教传统中的中国人才说得通。文化隔绝的壁垒之深厚,有些时候堪比生殖隔离。但不同的是,生殖隔离万难打破,而文化隔绝,还能有无相通、借鉴互补。

有无相通的前提,是互感兴趣。所以有好奇心多么重要。幸运的是,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始终具备这种素质。据说,在书店中,一位读者只会花三秒决定要不要拿起一本书,再用另外三秒决定要不要付钱带走它。也就是说,出版社的命运就决定在每一个六秒之中。所以,谭恩美讲述文化隔绝、代际冲突、自我认知的《喜福会》,曾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43周之久,这本书让那么多人在六秒中一见倾心,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

【《喜福会》电影剧照及谭恩美照片】

《喜福会》的魅力在于,隔着三层玻璃看中国,一些东西依然轮廓清晰,它们让读者感同身受、心有戚戚。作为第二代移民的女儿,讲述历史大潮中作为普通人的母亲的故事,这是第一层;作者身在大洋彼岸,关照一片疏离陌生却又有着难以斩断的羁绊的热土,这是第二层;阅读对中国并不熟悉的作者笔下的中国经验与元素,朦胧又新奇,这是第三层玻璃。

【《喜福会》剧照】

三层玻璃之后,依然清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的身份认同,就像在原生家庭不能获得安全感的孩子怀疑“为什么有我”,也像漂泊的异乡青年在偌大的北京自问“我将要成为谁”。

“我琢磨着我们的两副面孔,也思忖着自己的意图。究竟哪张脸是美国式的?哪张是中国式的?哪个更好?如果你摆出其中一个面孔, 就总得牺牲另外一个。

去年回中国的情形就是这样,那时,我已阔别祖国近四十年了。尽管我卸掉了光鲜的首饰,装扮也不浓艳,讲中国话,用中国钞票,但他们还是发觉,我的脸不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仍像对老外敲竹杠一样, 向我索要高价。”

三层玻璃之后,依然清晰的是血浓于水、骨肉亲情。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曾经抗拒父母,排斥世界。然后,在某个凌晨或黄昏,对着镜子里,让某种神情或某个动作提醒自己:“我还是像他们。”

【《喜福会》剧照】

“母亲跟我说这些话时,我年纪还小。尽管她说我们长得一样,我还希望自己的神情也能更像她。如果她抬起眼睛,面带惊讶,那我也想让自己拥有这样的眼神。如果她不开心时将嘴角向下撇,我也希望自己能感受她的忧伤。”

三层玻璃之后,依然清晰并让我们为之鼓舞的是这片土地上的老树新芽,始终萌发。我们已经厌烦了外国人提到中国便是京剧昆曲、汉字书法、烤鸭火锅,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无异于小脚长辫的东方情调的固化。

“的士停了下来。我以为已经到旅馆了,但当我探头往窗外瞧时, 却发现眼前是一座比五星级凯悦还要豪华的大酒店。“这是中国吗?” 我惊讶地叫出声来,随后对父亲摇摇头,“肯定不是这家酒店。”我赶忙掏出行程表、车票和订单。我曾明确要求旅行社选些不贵的旅馆,价位在三十到四十美元左右。这一点我很肯定,而且我们的行程表上也写得清清楚楚:花园酒店,环市东路。好吧,反正旅行社最好准备把差价给补上,我只能这样对他们说。”

喜福会

《喜福会》里有十六个故事,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偎依。即便是讲你自己,你一个人说也还不够,总有一些隐秘,要靠别人帮忙补齐。就像西方人帮我们看《西厢记》,写一笔好文章并不能等同于“英雄”;就像一个作家即使写一种题材,也远不止有一种情节和一类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