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固态硬盘的战国时代——九英大点评(三)

  • kopzwj23
  • 2022-07-02 08:51
  • 52
摘要:战国时代,群雄割据,人才辈出。回顾ssd市场,尽管品牌千人千面,但核心力量——中控,总括也就九位英豪。那么,让我们来好好看一下,九位英豪各自有何过人之处。本期出

战国时代,群雄割据,人才辈出。回顾ssd市场,尽管品牌千人千面,但核心力量——中控,总括也就九位英豪。那么,让我们来好好看一下,九位英豪各自有何过人之处。

本期出场:Phison、SMI、OCZ indilinx

OCZ INDILINX

中控代表作:BAREFOOT 3

商品代表作:OCZ vector/vector 150、vertex 450/460

现归属:TOSHIBA(东芝)

Indilinx的历史,要追溯到固态硬盘刚刚好开始兴起的时候了。

2009-2010年那会,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还有主板的接口那时候都还是sata2的时代,固态硬盘暂时还并不是为大多数人所知。不过在那时候,也有很多用户来尝鲜固态硬盘了。彼时固态硬盘有中控三杰,三杰便是intel、sandforce、indilinx。Sandforce那时候的主力是SF-1222,而indilinx的主力就是barefoot。

(已经很难找到早期indilinx的中控图片了,这里借用一下别的地方的图片)

Indilinx的中控性能还算不错,价格也比较合理,在固态硬盘推广开来的初期打下了不少市场。然而SF一出来之后,就因为SF相对更强悍的性能而退居二线。彼时indilinx的测试数据距离intel X25-M的中控极端下有50%左右的性能差距。读写上也有20%-50%不等的差距。

(早期的测试数据,镁光M225彼时即是indilinx)

但在2010之后indilinx就陷入了沉寂,几乎没有什么新的中控发布。直到2011年,OCZ买入indilinx,indilinx开始变成OCZ独有,继续开始固态硬盘中控的路程。加入OCZ之后的indilinx开始逐步改善性能,在早期vertex 450的问题过后,indilinx出品了目前为止它最有竞争力的中控:barefoot3。Barefoot3为sata3中控,使用DDR3 dram缓存,8通道。搭配上后来ocz一贯使用的东芝toggle A19闪存,终于将性能挤入了中控的第一梯队。

典型的突出产品是arc 100,arc 100的空盘性能相对还是很强的,读取稍弱,一般在450上下晃动,写入可以很轻松地过400MB/s,并且4k的操作iops成绩相当高,最大iops可以上摸80000,日常使用相当有优势。

Barefoot3有个特性,这个风潮是首先由ocz引领起来的:SLC cache。

简单地说,SLC cache就是将一部分空间由MLC的4个电压操作变为只使用2个电压进行操作,当只使用2个电压进行操作的时候,MLC就类似SLC了,此时候编程速度和读取速度等都会大大加快。当空间被写入过多时,再将这部分空间放出来,重新变为MLC用于存储。对于读写较慢的TLC闪存来说,有一部分模拟的SLC,对于加速读写会有效很多。

最早SLC mode出现于vertex 4之上,虽然那时并不是indilinx的中控(当时是marvell的贴牌),不过这项特性后来被indilinx继承得很好。

但SLC mode的问题就在于,一旦写入超过预设的区间,那么整个盘就会开始发生速度下降的现象,如下:

(存储空间过半的arc 100显然就没有新盘这么有力了)

但凭借后来优秀的闪存和相对便宜的整体价格,arc 100以及vector 180等还是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了高性价比固态硬盘的优秀代表。Indilinx也终于能有实力向原来的sandforce/marvell等老对手下挑战书了。顺带一提,2015年indilinx有发布新的中控jetexpress,作为第一个indililnx PCI-E 3.0的中控,性能理应受到期待。不过它和sandforce的SF-3739一样多年发而未出,因此它到底能做成什么事,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性能程度:★★★★★★★★☆☆

数据安全:★★★★★★☆☆☆☆

颗粒保护:★★★★★★☆☆☆☆

饥饿鲨(OCZ) Vector180 旗舰系列 120G 固态硬盘

饥饿鲨(TOSHIBA) TR150 游戏系列 120G 固态硬盘

Phison

中控代表作:PS3108、PS3109、PS3110

商品代表作:麦克赛尔 X2000/X3000、金泰克S、海盗船FORCE LS

phison的名声,同样源于中控,不过phison出名的地方是在USB中控上,而非ssd中控。对于ssd中控,他是个新兵。

(这个应该是它比较常见的地方。)

介于phison在USB界并非以性能见长,ssd这里也变成了同样的状况。

PS3108的成品麦克赛尔 X3000的470/330的读写测试数据(无论什么容量规格都是如此),是目前唯一一个摸不到500的中控方案。iops等数据也不出彩,70000可以说是落后了。连续读写下的iops掉速有2/3,将近从新盘的5000变成稳定时的1600。对比浦科特的marvell9187仅仅只是从6500掉到了3700,而LAMD87800更是可以强劲地从6000只稍微衰减到4800(以上均为1线程1优先级,4小时)。垃圾回收效率也不如前四大这么光彩。因此如果你拿它来当系统盘,过一段时间之后或许你会觉得很窝塞,因为好像慢得有点多。

另外,3108似乎也是个压缩中控。但压缩算法并不如2281来的好。

因为相对价格便宜,因此phison也有一部分小厂牌以及山寨厂牌会采用。此外除了较早出现的PS3108这个东西之外,也有PS3109和PS3110等后续。这几个主要的差别是在通道数和可操控的NAND上。3110添加了TLC NAND和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的支持,一是强化安全性,另一是用TLC再来降低点成本。

然而在通道性能上,phison系列的固态硬盘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尽管3110等固态硬盘的连续读写性能有小幅度的提升,然而和sata3的顶级性能比起来,它还是有一些的距离。

在性能不出彩的情况下,价格杀手就是唯一的手段了。phison中控的盘普遍都很便宜,2014年240G的盘仅需699,而最近(2015-2016年)则砸到过3字开头。ssd中海量的1TB(960GB)容量最近几个低点1999-2299就有phison中控的功劳。如果各位不差钱,想体验一把ssd海量高速的快感,这么来一发着实不错。毕竟,就算是性能不那么优异的ssd,它的各项指标也好过机械硬盘几百倍。

性能程度:★★★★★★☆☆☆☆

数据安全:★★★★★☆☆☆☆☆

颗粒保护:★★★★★☆☆☆☆☆

金士顿(Kingston)HyperX Savage系列 240G SATA3 固态硬盘

Silicon motion (SMI)

中控代表作:SM2246EN SM2256EN

商品代表作:影驰GAMER、创见370、建兴ZETA、浦科特M6V

台系中控再次卷土重来的例子之一。

和之前一期的phison一样,SMI的主要战场也是在U盘上。

(SMI的u盘,很多量产的U盘或者一些赠品u盘当中都能看得到)

而在SSD上,虽然它大量出现的时间要更晚一些——大约在2012年年末的时候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过它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能在中低端固态硬盘上看到SMI的身影。

性能方面,SMI出到现在为止的固态硬盘中控都是走的中低端平价路线,因此其性能并不算顶尖那一拨。连续读写速度尚可,一般128G的相关型号能够做到500/300的等级,然而因为SMI不论是2246还是2256,都因为只采用了4通道,而因此并不能把性能做到顶。4k性能也只是将将,单线程读和写还是要排在好多中控的后面的。

Zeta 256的固态硬盘测试成绩,这个成绩相对来说比较中庸。

而对于其读写衰减等问题,它也做的不算出色。衰减程度大约比phison的3108好一些。

(tomshardware所做的SM2256EN的负载延迟测试,2256的表现不怎么样)

SMI的主力,除了2246还有2256。而2256相比起2246来说,增加的部分是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可以增强一部分纠错的能力,还有就是加入了TLC的支持。但对于一些本初的东西,比如2246上的4通道,以及整体中控的性能,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仍然是和2246差不多。

(使用2256的中控的某个山寨盘,性能基本上还是跟2246差不多)

因为2246和2256产量和发售量巨大,SMI的中控的固态硬盘PCB大多大同小异,SMI有公版这一说,大部分厂家不需要做额外的开发就可以直接套用。也因此SMI中控是现在难得可以找得到的可以进行开卡操作的中控。

(开卡的定义即为可以让用户更改和自行修改固件中的容量、颗粒等信息,从而生成一个全新的固态硬盘)

(现在开卡工具已经可以被找到了)

性能程度:★★★★★☆☆☆☆☆

数据安全:★★★★★☆☆☆☆☆

颗粒保护:★★★★★☆☆☆☆☆

英特尔(Intel)540S系列 120G SATA-3固态硬盘

浦科特 M7VC 128G SATA3固态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