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林语堂:苏东坡传

  • 十二楼2015
  • 2022-06-11 11:42
  • 43
摘要: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余秋雨

我深深敬仰林语堂。他既能很严谨地写出中文的大辞典,又能用流利的英文写《苏东坡传》。林语堂自称自己有着“西洋人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拥有西洋人的头脑,就能够做好一个国际公民;但中国人的心灵,使他始终带着自己不折不扣、毫不含糊的文化符号,把中国人的气度挥洒在世界之上。——于丹

本 书 要 点

1、童年与青年,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与父兄并列唐宋八大家。与弟苏辙自幼同伴读书,亦师亦友。21岁中进士,因误会错失状元。受欧阳修赏识。25岁参加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北宋第一人。

2、壮年。从凤翔判官到任职史馆,经历妻丧和父丧以后任职史馆,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因乌台诗案入狱。

3、老练。出狱后谪居黄州,后往常州。因神宗逝世,哲宗即位,太后摄政。苏轼一路高升到翰林学士知制诰,离宰相一步之遥。但因对旧党做法不满,所以自请外放做官。

4、流放岁月。太后逝世,一路被贬至岭南惠州、海南儋州。徽宗即位后太后摄政,大赦,北返,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

5、自我评价。《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以自嘲的方式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主 要 内 容 摘 要

为学之路: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从少年英才,21中进士,25岁参加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才华名动一时,一生最高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一改五代、唐以来的词风,首创以写诗的方式写词,作品言志、抒情、婉约、豪放兼而有之。

为官之路:

少年成名:苏轼一生最为坎坷的当算其为官之路,这也许与苏轼的个人性格有关。在考中制科以后,苏轼首任凤翔判官,即与上司陈希亮不合。陈公弼爱其才,但是却觉得如此性格无益。

浪漫的实干家:苏轼随后任职史馆,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在此期间,苏轼治理水患、处理地方政务、改善百姓生活均颇有政绩。但也一直为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任务所排斥。在密州时,写下了豪放的《西江月.密州出猎》。应该说这个时候的苏轼对于仕途充满了憧憬,这首词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一。

大难临头:到了湖州,新党任务对苏轼的迫害终于大张旗鼓显露出来。乌台诗案让苏轼被污入狱。虽经过多方搭救最终有惊无险,但是也是一次巨大的挫折,苏轼的仕途跌倒谷底,谪居黄州。

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经营了东坡,成了有名的苏东坡。这个时期,是苏轼创作的重要时期,苏轼变得老练,从《定风波》、《临江仙·夜归临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来看,人生至此,豁达都是在逆境中练就的。

东山再起:随着新皇继位、太后掌权,跌倒谷底的苏轼仕途开始快速上升,几个月内升到了翰林学士知制诰,距离宰相一步之遥,其才学人品深受太后倚重。可是新党内部之间的斗争依然让苏轼深恶痛绝,他感觉到了深深的疲惫。

天涯海角:苏东坡深知其性格不宜做官,所以选择了外放。外放依然不能防止朝臣的迫害,升到顶点的苏东坡一路被贬,贬到惠州,甚至儋州,终于去世在回朝的路上。

人生之路:苏轼一生取两妻一妾,却都先苏轼而去。苏轼对于三位夫人均留下了动人的悼亡诗文。悼念原配王弗的是大家熟知的《江城子》,王弗秉性温婉,16岁嫁给苏轼,与之共同生活十一年,是苏轼的得力助手。第二位夫人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相比之下更具女性的干练和张力,她伴随苏轼走过人生最重要的25年,包括乌台诗案和贬谪黄州。侍妾朝云原是苏夫人的侍女,青春活波却见识不俗,也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陪伴苏轼。她曾言苏轼“满肚子装的是不合时宜”,惹得苏轼哈哈大笑,苏轼待朝云也视同知己。

涨 姿 势

1、制科。制科考试是宋朝(南、北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制科考试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一和第二等为虚设的)第五等最差,也就是说你可以拜拜了,没你什么事了。所有参加制科考试的人中,为第三等的人只有一位,就是苏轼。剩余最高的就是一个叫吴育的,得到了第三次等。

2、苏堤。苏轼在为官期间,在各个任上均兴修水利,建造苏堤。据《宋史 苏轼本传》和《铜山县志》记载,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秋,徐州大水围城。苏轼通知大家“备畚锸,蓄土石,积刍茭”,同时急调5000人加固城基、高筑城墙。苏轼在水情严峻的城南,组织徐州军民修筑了一条防洪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全长984丈。人们称之为苏堤(徐州苏堤)。杭州西湖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 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杭州苏堤)。从惠州的闹市区平湖门前往孤山,有一条宽阔的石堤,名曰苏堤。横于平湖与丰湖之间,起于闹市区的西湖东大门(平湖门),止于狮山脚下,长数华里,诗云:“苏堤如带五千尺”。堤上有西新桥,桥下可通游船。此堤始建于宋绍圣三年(公元一○九六年),由苏东坡资助栖禅寺僧人希固所筑。堤上有桥,名“苏公桥”(惠州苏堤)。

原 文 金 句

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的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是弟弟则沉默寡言。父亲则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因此处世则落落寡合,将身旁这两匹千里之驹,随时勒抑,不得疾驰而奔。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阅 读 帮 助

1、作者介绍。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会性 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