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运动户外 > 正文

钓鱼挂饵不能露钩尖?论鱼钩对鱼的影响

  • 钓鱼方程式
  • 2019-12-16 22:00
  • 53
摘要:对我们这一辈钓鱼人来说,初学钓鱼时还是以传统钓为主,装备简陋没有那么多套路,竹竿、风筝线、鱼钩、拖鞋底就能组成一套钓鱼工具,那时用的最多的鱼饵就是蚯蚓。对我们这

对我们这一辈钓鱼人来说,初学钓鱼时还是以传统钓为主,装备简陋没有那么多套路,竹竿、风筝线、鱼钩、拖鞋底就能组成一套钓鱼工具,那时用的最多的鱼饵就是蚯蚓,所有这些物料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获取容易。在知道为数不多的钓鱼技巧里面,有一个始终牢记在心,老钓友引我们入门时曾经说过,钓鱼时不能露出钩尖,鱼看到钩尖会被吓跑,就不会吃饵了。当时对此深信不疑,毕竟钩尖锋利,人看到都有几分害怕,鱼应该也会害怕吧。就这样,这个技巧一直延续了很多年,直到后来台钓盛行,鱼饵种类增多,水资源减少,鱼越来越难钓,才深入钻研和学习鱼的一些行为特点,了解了鱼钩对鱼影响的真相。

鱼类行为是一门学问,鱼靠三个方面分辨危机、判断食物的位置从鱼的身体构成可以直观看到,鱼只有眼睛,其他身体器官均不明显,那鱼真的没有鼻子和耳朵吗?其实不然,只是鱼的听觉和嗅觉器官区别于人而已,而且恰恰相反的是除了视觉,鱼的另外两项感官异常灵敏,所以鱼主要靠三个方面判断食物的位置以及感知危险信息。

1、看。

鱼的眼睛分布在头部两侧,大多数淡水鱼没有眼睑,无法实现闭合,加上鱼的眼睛无法调节晶状体,只能看到固定距离的物体,其结构比人眼简单得多,据国外一个研究团队测试,鱼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属于高度近视,加上水下浑浊,光线十分昏暗,想看清较细的鱼钩还是十分困难的,也正因如此,鱼的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

2、听。

外表看起来,鱼并没有耳朵,但是有等同于耳朵却比耳朵更灵敏的身体结构,那就是鱼身体两边的侧线,可以很明显看到鱼背上两条暗黑的点状线条,以此来感知外界的震动。因为声音都会引起水体震动,被鱼的侧线感应到后传递到鱼的大脑内,以此判断是否存在危险,所以很多人说在岸边说话会影响鱼,确实是这样,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罢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鱼通过声音判断危险也是建立在条件反射上的,动物的条件反射很容易形成,尤其是对危险的反应,反过来说,当我们认为的危险信号反复刺激都没有危险出现,鱼也会放松警惕。举个简单的例子,野钓时,户外环境安静,野生鱼的警惕性本来就高,但是如果在水面上方有一座铁路桥,火车经过引起巨大震动,原本危险的信号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变得习以为常,当有火车经过时鱼不会有任何反应,如果此时做钓,仍然会吃钩。

3、闻。

鱼是有鼻子的,但鼻子的作用仅仅只是捕捉食物和危机信息,分为前鼻孔和后鼻孔,水从前鼻孔进去从后鼻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气味分子被捕捉传递给大脑分析判断。所以鱼的嗅觉非常灵敏,气味是鱼判断食物方位的主要依据,因此,针对不同的鱼种、季节演变出很多种味型的鱼饵,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的。在所有味型中,腥味在水中的扩散速度最快,最容易被鱼捕捉到。

鱼钩成品套装绑好子线双钩伊势尼鲫鱼钩有倒刺伊豆金袖钓鱼钩渔具

鱼饵的正确挂法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钩尖对鱼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挂饵露不露钩尖不完全因此而决定,还需要根据鱼饵的种类和特点,以及水域鱼情来决定,总而言之,既要在鱼钩的控制下,又要发挥鱼饵的最大优势,达到诱钓结合的目的。

在了解鱼饵挂法前我们先来看下常见的鱼饵有哪些,按照类型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大类,那就是荤饵和素饵,常见的荤饵有螺丝、蚯蚓、红虫、蛆等各类活虫,这类鱼饵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质,可以补充鱼生长、繁殖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多数肉食性鱼类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嘴大且凶猛,考虑到充分利用活饵会动的优势,挂法和素饵有明显的差异。

常见的素饵有青草、玉米、麦粒、红薯等各种谷物杂粮和植物成分商品饵等,这类鱼饵主要针对素食性鱼类,味道自然,接近鱼平时吃的食物口味,所以鱼在吃的时候警惕性更低,这类鱼饵本身个体规则,厚实,偏硬,挂钩时主要考虑刺鱼是否及时,避免挡口。

挂饵是否要露钩尖有几个原则:

1、动物饵(除螺丝以外)身体软,鱼钩容易刺破可以不露钩尖。

2、小杂鱼多,为了防止鱼饵脱钩,挂动物饵时可以贯穿不露钩尖。

3、鱼口轻,吃饵不积极可露钩尖,留出头尾让其在水中摆动诱鱼。

4、粉状商品饵不管搓饵还是拉饵需要均匀挂钩,使鱼钩在雾化时可以钩住鱼饵,不至于过快脱钩。

5、谷物杂粮类为了防止挡口,加之有一定的硬度,难以迅速刺破,需要露出钩尖。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鱼的身体结构可以知道,鱼对鱼钩可能形成危机的条件反射,但是多数情况下鱼很难看清鱼钩,如果一定要说鱼钩对鱼的影响,倒不如说是鱼饵让鱼有警惕性,毕竟鱼对气味的敏感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