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音像 > 正文

见字如面的感动,不如添本好书

  • 趣享
  • 2018-02-14 07:45
  • 44
摘要:在这个什么都在变快的今天,书信,这个最廉价的通讯工具,已然变成最奢侈的通讯方式。都说从前书信很慢,路程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曾经那些慢悠悠的日子,一封遥寄千里

在这个什么都在变快的今天,书信,这个最廉价的通讯工具,已然变成最奢侈的通讯方式。都说从前书信很慢,路程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曾经那些慢悠悠的日子,一封遥寄千里的书信,每每能带给人极大的愉悦感与满足感。

最近有一档很清流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深受大家的欢迎,在这全民娱乐的大环境下能有这么一档以文化为基础的节目实在不易。节目中出现的内容都是书信,每一封都字字珠玑,每一位朗读者都饱含深情。或许文章需要修饰,但是书信最是情真意切,充分阐释着什么叫“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此节目的热播也带动了书信热度,我们不禁思考,是否觉得笔已经放下多时,是否要重新提起,又或者我们可以去品读节目中写信的那些文人的作品,充分的去感受那信里的每一寸的感情。

世界读书日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不如趁着节目和节目的东风来为你的床头增添一份心灵良药。

|||— ❶ —|||

||| 黄永玉 永玉六记 |||

“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是节目中出现的书信,是黄老写给剧作家曹禺的书信。其实黄老比曹禺小十四岁,该称其为前辈,但是在信中有不满的地方黄老便直言不讳,我想也这正是这份真性情他们才成为了朋友。

永玉六记珍藏版

《永玉六记》是黄永玉先生的代表作,风行一时。这部作品极具个人特色。有文,却又非单纯的文学;有画,却非单纯的美术“一语配一画,语极精辟,画极传神”。是鉴赏的佳作。

|||— ❷ —|||

||| 郁达夫 郁达夫散文集 |||

“郁达夫,给北漂文学青年的一封信”,而这北漂青年指的正是后来的文学家“沈从文”。信中郁达夫表达了对沈从文帮助的感谢之意,并且对沈从文的困惑做了指导。满满的都是前辈对后辈的爱。郁达夫自己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散文,小说写的尤其出色。

郁达夫散文全集

郁达夫的文字看似漫不经心,但越读心里越是吃惊。透过文字,仿佛被作家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澜的世界。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品读一番。

|||— ❸ —|||

||| 萧红 呼兰河传 |||

“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这是萧红在病床上写给失散弟弟的书信,因无处投寄 , 不得已发表在《大公报》,直至萧红病逝。她至死也没能收到弟弟的任何消息。言辞之间情真意切,无可比拟。萧红的一生十分坎坷,所以它的作品也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为后人称颂。

呼兰河传

这部作品是萧红代表作之一,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所造成的灾难。

|||— ❹ —|||

||| 王小波 李银河 爱你就像爱生命 |||

王小波把自己和妻子之间往来的书信收录起来编成了《爱你就像爱生命》,节目中出现的书信就是就是选自其中。其实爱情也可以落实到笔下,平平淡淡才是真。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是一个既浪漫又专情的人,他写给妻子李银河的书信一直流传着。他的表达除了对李银河个人的感情外,还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

|||— ❺ —|||

||| 顾城 顾城诗集 |||

“顾城谢烨的终点与起点”,是顾城与谢烨的往来的书信。众所周知顾城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更是出众。

顾城诗集

这本顾城诗集收录了他所有重要的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书信走近他,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他,享受这浪漫的旅程。

|||— ❻ —|||

||| 萧乾 文章皆岁月  |||

“叶君健未交给萧乾的信及背后的故事 ”,这是叶君健写给萧乾的书信,在节目中被读出来显得是那么的情真意切。萧乾的一生很是坎坷,所谓“穷且益坚”大概就是他这个样子。他的文章比较写实,大多都是真情实感。

文章皆岁月

文章皆岁月是萧乾先生的晚年所作散杂文随笔集,全书向人们展现萧乾晚年关于自己关于人生的回忆和反思,相信一定会给当今读者更多启发和诫勉。

|||— ❼ —|||

||| 鲁迅作品全集 |||

鲁迅给许广平写过很多的书信,之后他们将书信编纂成了《两地书》。鲁迅在中国我国学中的地位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见惯了言辞犀利,直击病根的鲁迅,但是却很少见到爱情中他的样子。节目的书信正好为我们还原了不一样的鲁迅。

鲁迅全集

鲁迅的文章任何时候任何人来看都很适合,他的文字一般都能直捣根本,能“治病”可“医心”。在读书日之际不放来拜读一下他的作品,一定会有新的启迪。

|||— ❽ —|||

||| 莫言 生死疲劳 |||

莫言大家一定都相当熟悉了,他凭借《蛙》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这封“莫言写给父亲的信”中他充分的展示了为人子的样子,这时他不再是著名的作家,而是一个普通人,为我们展现了温情的一面。

生死疲劳

莫言的很多作品都很出名,这本《生死疲劳》当然也在其中。小中国农村这5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围绕着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平时我们都被数字智能所引领着,很少有机会来拜读名著,趁着这次机会,不妨为你的心灵补给些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