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音像 > 正文

为什么我们总把最重要的事拖到最后做

  • 精读君
  • 2018-01-16 05:35
  • 42
摘要:【导读】忙!很多年轻人喜欢把“忙”这个词挂在嘴边。如果看他们的时间表,看上去确实很忙——忙得不亦乐乎,加班是家常便饭。很多人往往会陷入“忙”的误区,认为“忙”是

【导读】

忙!很多年轻人喜欢把“忙”这个词挂在嘴边。如果看他们的时间表,看上去确实很忙——忙得不亦乐乎,加班是家常便饭。很多人往往会陷入“忙”的误区,认为“忙”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代价,甚至陷入一种“嗜忙”的状态,一刻都闲不下来。然而,这种“忙”真的是有效率么?

【一】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做什么呢?他们会爬上最高的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不是这块丛林!”而忙碌的生产者常常会怎样回答呢?“别说了,我们正干得有声有色呢。”

看完这则故事,自我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不禁感慨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常常埋头砍矮灌木,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砍的是不是那片丛林。”

如果说砍丛林是“正确地做事”,那么砍哪一片丛林就是“做正确的事”,比前者更为重要。正如史蒂芬所言,我们每天的忙碌大部分都是出于“正确地做事”状态中,实际上很多时候做的事情“未必正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碌碌无为的原因。做事情,关键是要做正确的事,即重要的事。要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是正确且重要的,唯一的原则就是它是否符合你当前的计划和目标。

例如,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掌握命脉的那个人,他就是最重要的人,与他有关的事情,就是要事。其次,就是做了以后能够带来很大经济效益的事,或者就是不做,将会造成经济损失的事情。

【二】

为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先完成重要的事符合“二八原则”。对于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二八法则”这么说: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你所付出的20%。换言之,我们五分之四的努力---也就是付出的大部分努力,几乎是白白浪费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最开始时是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我们只有把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这20%的付出中,就得收获80%的成果。如果,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拖到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拖到最后时间不够不了了之,或者草草应付了事。

从现在开始,先做你最重要但可能也是你最不想做的事情,你会发现生活变得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琐事了。

【三】

为什么最重要的事情会拖到最后做?

什么是要事优先原则呢?那就是放下其他事情,去做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往往最容易把不那么紧急但是最重要的事拖到最后完成。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畏难情绪,因为重要的事情多半不那么容易解决;另一方面,是我们追求完美的思想作祟,大部分的人相信自己能在最后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地完成重要的事情,但事实上结果却并非如此。

比如,大学生李明原先计划在两个小时内要完成20道数学题,背20个单词,而且数学题是明天就要交的作业。按照李明的规划,他多半会选择先背诵完20个单词,因为在他的认识中解决20道数学题是非常难的。但是,如果要遵守要事第一原则,他必须先把单词撇到一边,硬着头皮先去把20道数学题解出来。

那么,这两种策略有什么不同呢?前者,李明会很开心地花了大概30分钟记住了20个单词,结果剩下的90分钟只写了15道数学题,没有做完。后者,他花了2个小时做完了所有数学题,没有时间背单词。但是,对他来说,明天就要交数学作业,所以完成数学题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20个单词,他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去记忆。如果没有如期完成作业,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他就无法交差。

【四】

怎样实践“要事第一原则”?

1、学会把事情归类

我们可以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全部写到一张纸上,然后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可以分成A,B,C,D四类。

A类

代表重要且紧迫的事情,比如你的各学科的期末考试内容复习,你明天要交的报告等。

B类

代表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门外语,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等。

C类

代表不重要但紧迫的事情。比如:突然接到电话,来了临时访客,出现紧急情况等。

D类

代表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情。比如:读一本小说,看看报纸。

你可以在每件你要做的事情后面写上相应的ABCD,这样你就能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了。

2、B类事务要给足时间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定会把要事放在第一位,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而不是按照压力的轻缓程度来决定优先次序。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A类(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C类(紧急而非重要的事情)最容易扰乱我们的生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处理紧急事件能让人有充实感、成就感。这就很容易让人沉溺于应付C类(紧急而非重要的事情),却没有时间停下来问问自己,现在手头上所做的“紧急事件”是否值得耗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在C类(紧急而非重要的事情)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就无心处理真正重要的B类事务(重要但非紧急事务)。“嗜急”成瘾是一种消耗性行为,应警惕。

现代管理之父彼特•杜拉克早就提出过这么一个理论,对于管理者而言,他们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做第二重要的事情。因此,是否懂得在紧急事件和重要事件间进行取舍,也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3、勇敢向C类事务说“不”

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

我们很多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请求,在面对突降的C类事务(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无法说“不”的根源在于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界限意识。一个有明晰界限的人清楚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当受到侵犯时也能敏锐察觉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界限意识模糊的人,常常意识不到别人已经“越界”的请求,即使不情愿,也不会拒绝。事实上,牺牲自己的权益必然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一味不正确地给予、屈服,最后累积的重荷也必将造成关系的反弹、破裂。所以,必须要学会勇敢的向C类事务(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说不,让自己从这些琐事中解放出来,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

4、别让D类事务占据你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采购员都普遍认同与各商店老板建立良好关系,最有助于业绩发展。这应该属于B类活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采购员在这类活动中花费的时间不到5%。而他们却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行政性事物上,如开会、写报告、打电话等D类事务(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

因此,无论我们的身份是什么,大学生、普通职员甚至是家庭主妇,只要能确定自己的B类事务,而且立即采取行动,一样可以事半功倍。

【拓展阅读】

1《沟通的艺术》

沟通的艺术

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书中既关注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也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如热门美剧、电影等,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2《暗时间》

暗时间

本书以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为主要角度,对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进行思考,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带来怎样的价值,何种学习方法才有效等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人们需要主动训练自身的反思能力并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

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本书中的七个习惯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既讲到了个人要全力以赴确立目标,进行个人修炼,并由依赖转向独立,从而实现“个人成功”,也讲到了要通过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等,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

4《你的灯亮着吗?》

你的灯亮着吗?

本书以别具一格的视角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讨论了解决问题时有可能遇到的多种困难,并就如何训练思维能力指点迷津,值得所有业界人士以及想要探索问题解决之道的虚心读者细细品味。

5《别做正常的傻瓜》

别做正常的傻瓜

这本书基于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决策学以及作者10余年的管理教学经验,揭示了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熟视无睹的决策误区,并提出了纠正的办法。 你的“正常”傻瓜级别是多少?你的大众化指数是多少?你是否也在重复着某些“正常”的错误?读完这本书,你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