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正文

小种发源地桐木关,竟是一片至今都不许外国人进入的秘境!

  • 闽景印象旗舰店
  • 2023-08-01 01:25
  • 5
摘要:关于桐木关的所有故事,几乎都是传奇。闽景印象正山小种红茶散装茶叶堂叔家无农残无化肥无除草剂250g野茶6号2017年新茶 野茶散装 250g

关于桐木关的所有故事,几乎都是传奇。

闽景印象正山小种红茶散装茶叶堂叔家无农残无化肥无除草剂250g野茶6号2017年新茶 野茶散装 250g

事实上,自桐木关成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后,这个区域对外人来讲便是禁区:在这里,不对游客开放。

若是没有区域内熟人引荐担保,则必须成功办理省级批件,方可入区。并且,一切行为必须处于受限状态,山中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万物生灵都不能为外人所染指及破坏。一旦违规,轻者进行民事处罚,情节严重者,甚至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闽景印象正山小种红茶桐木关武夷山散装250g茶叶 花香韵味型2017年新茶桐5号

以上所述的一切前提是:中国人。也就是说,未经特别许可,这里禁止外国友人进入。

关于桐木关的第二个传说,桐木空气都是甜的。这,几乎是所有当地人及有幸进入自然保护区者的共识。

一是,这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为96.3%,是闽江上游主要溪流的发源地;

闽景印象正山小种红茶特级散装茶叶武夷山桐木关250g 醇厚甘甜4号2017年新茶

二是,作为正山小种唯一的核心产区,它用一杯滋味流传最为广泛的茶叶,扛起了世界红茶梦。

一道天堑下,这里的空气甜三度

伴着逐渐欢快的溪流声,空气中的甜度愈发浓厚,离这个世界红茶发源地的村子越来越近了。

过往的车辆会被迫停车于进入这片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必经关卡——皮吭哨卡,这里常年由护林人员24小时不间断巡逻执勤。要知道的是,在桐木这个地界儿,没有点老“熟人”,当真不易进入。甚至说,就连申请入区批件,都要有当地人协助完成。

闽景印象特级正山小种红茶散装茶叶武夷山桐木关500g2017年新茶桐三号

幸而与我们随行的还有依仗于家族已在此地息息生息六代的桐木人——张笔清先生,因此获得了免证“殊荣”执勤人员探头瞧了瞧车内人员,在确定没有外国人员后,起落杆再次拉起。

而这样做的目的,均是为了保护这片土地的自然本色。用众星捧月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

眼下,正值武夷山入冬。却不见想象之中的满目萧条。倘若不是随着海拔升高的渐生寒意,这一片盎然景象,倒是有置身春天之感。

据了解,桐木村地处平均1200米海拔的高山之上,最高海拔可达2158米,最低仅有300米。如此悬殊的高差,构造了壮观的侵蚀地貌。沟谷相间,山势雄伟,单是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就达30余座。被河流侵蚀切割的断裂带,延伸十几公里。

阳光透过似烟似雾状的云层,在桐木溪面折射出金黄的光圈。清澈湍急的流水,蓝色天空下的满眼绿植,大风呼的毛竹林,有节奏地律动,饱满的山野韵味扑面而来。

这就是桐木让我们品到的第一个味道,微甜。也正如桐木人所说的那样:这里空气甜三度。

事实上,桐木的味道远不止于此。在当地人心中,这里的一切均是谈资与自豪。

闽景印象正山小种红茶武夷山桐木关特级茶叶2号散装2017年新茶500g桐二号

也正因为关于这里的传说,随着能够进入桐木的人越来越少,也愈显辛秘。也就是这方蕴藏许多传奇沃土之上,正山小种的兴衰交替。虽不一定被众人所知晓,但它却一定是世界红茶的福地。

也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孕育出了扬名世界的好茶——红茶鼻祖正山小种。据说,早在16、17世纪,正山小种就经由桐木关,这个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的起点传往欧洲并迅速风靡,由此也掀起了整个欧洲皇室贵族的红茶文化。

爬上位于山顶的那块石头,一览众山小,感受延绵山川的巍峨气势。北望是江西,南边则是桐木。站在分水岭,可谓是“前进一步是江西,后退一步是福建”。离开桐木,开始前往张笔清麻粟村的老屋。

据当地人告诉我们,麻粟是桐木村33个自然村中的其中一个,是桐木最高的村庄,也是华东地区最高有人居住的地方

如今,整个麻粟村共有近38户人,150多人口。而唯一与外界连接的山路,主要用于贩卖茶叶,运回大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

崎岖的山路,一边是令人心惊的万丈悬崖,一边是陡峭山壁上的流水与绿意。山壁上随处可见麻粟村民为蜜蜂搭建的蜂房,蜜蜂们在山间来去自如。

闽景印象正山小种红茶武夷山桐木关野茶特级茶叶散装2017年新茶500g桐一号

由于正值冬季,山上的茶树都在“休养生息”。而村里的大部分村民也早已通过茶叶,走上了致富之路。都说天府之国的人懂得安逸与享受,实际上,桐木人也有着这样一面。纷纷在武夷山市区购置了房屋,只有产茶季才会集中回到村里采制茶叶。

此刻的麻粟,一片祥和。

张笔清说,以前,很多山里人家都有两幢木屋,一幢住人,一幢做茶,住人的一层或二层,做茶的通常三四层,叫青楼。张笔清表示,在过去村民利用本地石头为柱基,用山中杉木做主体结构,毛竹做瓦片。如今这样的纯木质结构房屋虽然已经不多了,但它的身影却依然可见。

实际上,青楼之于正山小种的传统工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依照当地人的说法,只有在桐木范围内采摘的菜茶,通过松木松枝烟熏萎凋的传统工艺制作而出的红茶,才能称作正山小种,超出这块区域的就是外山小种。

谈及青楼每一层的作用,张笔清表示,一层用松树烧火制烟,二层烟熏萎调过的茶青,三层用余温萎调茶青。松烟熏制好的茶叶就是上好的正山小种,泡出来茶汤有松烟香、桂圆味,回甘清甜、润口绵长。

麻粟核心深处的高人们

越往麻粟深处移动。山路越崎岖,凹凸不平的碎石子路,颠簸着皮卡如同跳床。人在车中,必须抓紧扶手,或是同伴。

除此之外,山路狭窄,仅是单行车道。说是车道,却又不尽然。除了碎石子路,其实还有三段别处难寻的道路,村里人说这叫“双轨制”。顾名思义,如同火车轨道一般,仅是在车轮行驶的地方,铺设了少量水泥,道路中间的杂草仍旧长势旺盛。

实际上,居住于此的村民,世代都与正山小种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或是做茶而生,又或是寻茶而来,生息繁育几代人。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家人都见证过正山小种的兴旺,也经历了正山小种的衰败。

与此同时,他们也正在创作正山小种的未来。

“在这里,每家都有正山小种的民间制茶能人。在大自然馈赠之下,这或也是桐木成为红茶胜地的原因之一。”张笔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