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用品 > 正文

中国武侠片中冷兵器的前世今生

  • 汉戈礼品旗舰店
  • 2023-02-09 12:49
  • 23
摘要:翻开电影中的冷兵器道具发展史,几乎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一样长。随着电影工业的繁荣发展,电影人对片中出现的冷兵器道具制作也愈发精益求精。按照张海的看法,中国电影史上,

翻开电影中的冷兵器道具发展史,几乎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一样长。随着电影工业的繁荣发展,电影人对片中出现的冷兵器道具制作也愈发精益求精。按照张海的看法,中国电影史上,冷兵器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初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电影发端初期,即20世纪初。“刚刚有电影的时候,从戏剧改过来,那时候的刀枪剑戟都是戏剧里面的刀枪剑戟,可能都是假的。”在那个年代,兵器仅仅是担当装饰作用,电影人在注重故事情节与人物表演之余,没有过多的精力摆在小小的道具上。这个阶段电影中的兵器,形式与功能都一样:简单,简陋,一切从简。

20世纪中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中期开始,它的特点在于:冷兵器道具功能在装饰之余,也开始兼备实战的作用。“动作片、武侠片越来越多,它的实战功能就会更重。那时已有了一些以刀剑命名的电影,他们要找一把好剑,找一把好刀,那时兵器已经到了精神象征的一个涵义了。”比如《独臂刀》、《倚天屠龙记》等,都是以刀剑命名的代表之作,在这些电影中,兵器已担起贯穿首尾的半个主角。“那个阶段把武术刀剑当作战争刀剑,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混淆这个概念,把武术刀剑拿到战场上来运用。现在已比过去武术刀剑的时候认真了,但武术刀剑的遗毒依然存在。”不过,这个时期兵器在银幕上仅停留在精神概念,精致的设计与制作尚未出炉。即使是当年邵氏经典武侠片,后面背景也是一片假山假石,和戏曲中的道具如出一辙,更别说手中那把一晃而过的兵器。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以90年代为分水岭。随着电影工业的飞速发展,大片动辄投资过亿,有充足的预算,电影人就有更大的空间,打造更加精致的电影,“大概是90年代以后,开始有大片了,他们就意识到这个可能要做一些认真的研究。”张海表示,以他的经验来讲,曾设计或见识过不少价值不菲的兵器,这次担任《狄仁杰》的兵器顾问,他就为狄仁杰设计了一把尊贵佩刀,市价究竟为多少?他讲了个例子:导演高希希要做一把汉剑用以拍摄,他帮忙推荐找了龙泉一个铸剑师傅制作,拍摄完毕后放到市场拍卖,“拍了28万”,以此为比较,“狄仁杰的佩刀要比这把汉剑高出很多很多很多。”

☆冷兵器之用:作战工具,也是礼仪用具☆

在古代,兵器不仅是作战的工具,也是一种礼仪的用具。

张海表示,从一个人所使用的兵器种类、材质,往往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他告诉南都记者,“比如《赤壁》这种古装战争片,像战车、战马那些东西就会是更重要的,剑或者刀这类兵器肯定就是礼仪饰品,它很重要,但是它毕竟不是第一主角,它是配角;另外一种,武侠刀剑片,这就不用讲了,或者出现于某个历史时代有刀剑的东西,或者有刀枪剑戟的东西就很重要;还有就是武侠神怪片,这类片子的兵器设计就可以轻松一点,神仙在用,怪物在用。”

其中,武侠刀剑片与时代背景结合较为紧密,对兵器的要求比较高,他以与徐克合作《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为例予以介绍:

唐代有四种刀:一个叫仪刀,一种叫横刀,一个叫障刀,一种叫陌刀。

其中环首刀属于仪刀,是仪卫之用,即皇帝、达官的护卫所用。大理寺少卿裴东来(邓超)就配备了一把环首刀,这也是这种刀第一次在电影屏幕上出现;

横刀即短刀,便于携带,横在人的腰间,以此得名。这种刀有大小之分,配给上官静儿(李冰冰)的就是一把小的,用夹的方式挂在人的腰带上。

另外,李冰冰还用一把长刀,即为障刀,作防身之用。

而陌刀就是长杆大刀,是步兵所用的,它的外形更像三尖两刃刀,就像二郎神那把。

不过,并非所有的设计都能按照行内人士的设想来操作,张海透露,其中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所谓顾问只是提出意见与建议,最终是否成行还需看片方的决定。

他自己就碰到一桩典型案例:因与甄子丹熟稔,受邀担任其新片《关云长》的兵器顾问。按照普通人的观念,关二爷用的是一把鼎鼎有名的青龙偃月刀。但张海引证史书记载,当时根本没有青龙偃月刀,关公用的应该是枪、矛、槊。尽管向剧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片方考虑到不宜挑战观众的常识,最后剧组给关羽配了一把长杆大刀。而另外一个细节则是:原先剧组准备了马蹬,但张海提出意见表示,那个年代并没有马蹬,“魏晋以前,没有马蹬,而是一种上马器,只有一边有,踩着上马,也能起到一定固定作用。”最终,剧组放弃了马蹬。

至于武侠神怪片中的兵器设计,张海表示可放宽要求,“我刚接了一部戏,有人要拍《仙剑奇侠传》,请我帮他们做兵器顾问。但我给他们说‘到底该按哪个年代设计?可能背景是五代十国,但不能完全复制那个东西,五代十国特别乱,没有统一的东西,那就要自己稍微变一点。”

然而,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其中的兵器如果只是做到符合历史背景、人物身份,那还只是不过不失,要有独到创新之处,兵器也配合反映出人物的性格,才能称得上完美与无懈可击。此次与徐克合作,就令张海颇有感触,尤其是徐克为“狄仁杰”设计了一个独创兵器,让这位兵器顾问亦拍手叫绝。狄仁杰的兵器,外形似刀又似剑、尾部还有特殊功能,名叫“亢龙锏”。

他透露,徐克考虑到,狄仁杰的个性是宅心仁厚,所以所持的兵器需重防守、轻进攻,它没有锋利的刀刃,进攻方式就是跟铁棍一样,打。确定了用锏之后,徐克还专门提出构想让张海为亢龙锏增加特殊功能:“尾部有个刺滑,是一个机械设置,一旦调整之后这个刺滑本身就能够发出强大的力量,一碰到对方的兵器就能把对方的兵器震碎。”这个设计一为创新,二来更加强化了人物角色的性格:我不进攻,除了防守,我还能震碎你的刀剑,高人就是与众不同。

☆繁荣下的“遗毒”,令人觉得“可怕” ☆

中国的兵器史源远流长,并非每一部电影都有兵器顾问,指点江山。实际情况是:古装大片常常被批历史细节粗糙,在兵器道具上更是如此。聊及这个话题,张海的语气中不禁流露些许憾意,而他所说的“武术刀剑遗毒”正是其中的典型反面代表。

1、铁片刀,几乎在中国所有年代的电影中出现过

“有一种铁片刀,刀口很宽、刀面很软的,你有没有印象?那种刀叫做牛尾刀,那是明清才出现的,是捕快专用。但是那种刀,可以不客气地说,在中国所有年代的电影中都出现过,电视剧中更是出现过无数次。”张海用一句话总结道“这太恐怖了……”

外行看热闹,估计没几人会注意到这个现象,也未曾深思过这个问题,但深谙门道的内行则是有些痛心疾首,心里不知是啥滋味。聊及最近观影中对古装大片的感受,张海提到《剑雨》中的一场戏:戴立忍饰演的彩戏师变戏法,用火把双刀烧起来。“我们在做刀时要控制的一个问题就是含碳量,就是该硬的地方硬,该软的地方软,所以这个刀就刚柔并济了。那刀已经淬过火了,把含碳量控制得很好,火一烧那不烧成面条了?”

2、《剑雨》,不可能所有江湖人士都是用剑

刀被滥用,剑何尝不是?“先秦的剑不仅仅是个武器,还象征身份。一个庶民你还想佩剑,这是不允许的,在那个年代犯了这种错误就很可怕。魏晋之后就已经不是一种实战兵器了,它是礼仪兵器,佩剑就是好看,后来剑成为道教的法器,江湖人士有可能佩剑,但是如果是当官的不可能佩剑的。”他直指《剑雨》中存在的一个硬伤:“不可能那么多用剑的人碰一块的,不可能所有江湖人士都是用剑的。”

3、孔子不会佩剑

剑通常给人飘逸潇洒之感,似乎武侠片中但凡是个俊朗公子就得佩把剑。除此滥用现象之外,怎样佩剑也是很有考究的,这也成为大片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所在:

“在魏晋之前剑鞘上有个叫剑璏(音“志”)的东西,佩剑是用一个皮带穿过剑璏,然后把剑绑在身体上,剑是不能随便移动的,如果要把剑摘下来就要把皮带解下来,这才能够把剑解下来。往后就是我们常见的挂剑的方式,就是剑鞘上有个绳挂住,随时一摘就OK了。”然而,许多讲述魏晋时期的电影作品都忽略了这个小细节,以至于在内行眼中,就发现了这个大问题。

张海举例介绍说,电影《孔子》,导演胡玫似乎就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以至于电影中还出现这么一幕:用挂钩勾住剑佩带在身的孔子,随手把剑摘下,扔给徒弟,来表达愤怒,“孔子这么一个讲‘礼’的人,居然不会佩剑,那不是礼崩乐坏了吗?”尚未上映的《赵氏孤儿》,已曝光的海报也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出了几张图片,也是这样挂着的,那春秋的剑,用南朝以后的佩剑方式来佩剑,这已经是明显的错误。”

显然,古装武侠大片盛世之下,兵器的问题还真不少。“遗毒”的影响力甚至产生了“可怕”的后果。据张海透露,浙江龙泉是宝剑之邦,龙泉宝剑还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如今因为市场价值,龙泉的许多刀剑铸造厂家都在模仿电影里面的错误刀剑,还远销海外。“专业的铸剑师在学他们了,因为大片有影响嘛,他们想大导演他们都是文化人,肯定不会有错的。铸剑师傅都被影响了,这也太恐怖了。”呜呼,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