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用品 > 正文

一生做好一件事,这套8.6分纪录片说服我了

  • jd_lFUtwtmZbnxJ
  • 2022-12-11 12:53
  • 30
摘要:京东注: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第十放映室“人皆平等,美无高下。”都说心静自然凉,小十君最近在看木心的作品来心理降温,其中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

京东注: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第十放映室

“人皆平等,美无高下。”

都说心静自然凉,小十君最近在看木心的作品来心理降温,其中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和画卷。 

 

这句话你十在心里念叨了很久。是啊,我们寻找先人的痕迹,不都是从他们留下的作品中挖掘吗?

 

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把自己写进岁月里。

 

说到这里,小十君想要推荐一部作品给大家,那就是讲述亚洲工匠故事的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

豆瓣评分8.6,依然是林志玲配音▼

第一季开播于2016年6月,介绍了20位亚洲手工艺人的故事,我们在去年也推荐过(回顾戳这里)。

 

今年4月本片再次归来,与上一季不同的是,本季增加了一些与匠人本身有关的故事。

 

虽然展示超高手艺的镜头减少了,但是在每一位匠人的独白中,那些精妙的手艺多了几分温度,多了几丝人情冷暖。

 

因为在第一季播出的时候,众多夸赞的声音中,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在工业化生产为主的今天,在时间和速度就是金钱和生命的今天,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做法还能行得通吗?

有这种疑问一点都不奇怪,但是在看完第二季之后,一切都能解释通了。

 

他们选择一生只做一件事不是因为矫情,而是因为“匠心”中的那个“心”字。

就算为了糊口,也要做到极致

 

来自海南岛的黎族阿婆羊拜亮已经九十多岁了,她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烧制陶罐。

 

阿婆说,烧陶的理由很简单,她要养活孩子,她没有别的选择。

阿婆说,她的陶每次都会全部卖掉,换很多谷米回家。

 

阿婆说,你们可别不信哦,这是真的哦。

我觉得阿婆没有说谎,因为那些陶罐古朴中透露着可爱,颜色中包含来自大地的自信。

 

如果不是看到了制作过程,说这些陶罐是纯手工捏成的,我是不信的。

 

他们使用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泥条盘筑法”,从挖掘泥土,到盘条成型,到刮制成型,到燃火烧制,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原始气息的粗犷美。

烧陶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中间会有陶器破裂,以爆破的姿态告别这个世界。

阿婆说她听到破裂的声音时,会难过到想哭。但是看到做好的陶器时,又开心到想笑。

▲大概只有可爱的人,才能烧出可爱的陶器。

而经受住考验的则是泥土和火光爱的结晶,是坚韧不催的象征。

 

你看啊,哪怕只是为了糊口的拙作,做到极致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美。

 

而生存下去的渴望,就是阿婆的匠心。

一旦做到极致,简约就不再简单

如果说阿婆是为了孩子而坚持做陶,那来自台湾的刘彩云,则为了孩子放弃了坚守的东西。

刘彩云是一名蔺草编织工,在蔺草编织品出口日本的日子里,家庭妇女靠这就能养活全家人。在台湾与日本断交之后,很多妇女只好选择外出务工。

 

而刘彩云为了家庭,选择了挣钱最多但最辛苦的水泥工,一做就是28年。

 

退休之后的她加入了台北的蔺草学会,重新开始编织已经搁置了28年的干草。

编织蔺草这种本领,刘彩云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了,她的一生都与蔺草紧密结合,她从编蔺草中来,希望能回到蔺草中去。

 

编织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复杂的多,从割草到晒草,从析草到揉草,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比如最简单的“压草”,一位工作人员说做不了,手指头会打结。

 

就是这样席地而坐,一堆干草和一瓶清水就是刘彩云这些编织女工的一天。

2014年MUJI举办了一次“生活中的恒久设计”主题大赛,一位设计师偶然发现了蔺草编织的工艺品,在他们的帮助下,刘彩云将蔺草做成门上的暖帘。

精密紧实的纹路,高雅大方的色泽,在阳光下散发出来自大自然的香气,这些暖帘朴实无华的外表和极简主义的内涵征服了MUJI,最后获得了大赛的铜奖。

 

刘彩云编织蔺草的理由很简单,从前是为了糊口,现在是为了解闷,而她的耐心最终赋予她的作品一种朴素的华丽感。

刘彩云说客家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吃苦,他们有着坚强的肩背,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刘彩云编织的蔺草就像她的一生,没有华丽的颜色,但坚韧长久。

这份坚韧,就是刘彩云的匠心。

从简单到惊叹,靠的不过是一双手

如果说刘彩云编织蔺草的初衷是为了养家,那来自安徽的甘而可则正好相反。

 

他为了做出最好的漆器,放弃了原来利润颇丰的生意。他做漆器不为钱,只为了争口气。

而他争的这口气,就是做世界上最好的犀皮漆器。

这种漆器的做法处于半失传的状态,没有样品可以参照,只有残留于书本上的片言只语。

身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的甘而可不断试验,不断试错,终于成功,制作出了当下最好的漆器。

这段话听起来热血又励志,但背后数十年的付出,无人能解。

▲甘先生的手真的是非常好看。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甘而可说,日本的漆器是世界公认最好的,我们国家的漆器也可以不错,但为什么不能把“也”字去掉呢?

只为做最好,这个理由听起来有些中二,实则是一种对匠心的尊重,对技能断层的担忧。

而这种坚持,已经被丢弃太久了。

如果让我在第二季中挑选出几个最喜欢的匠人,一定会有甘而可,在他身上有一种经商磨练出的精明和坚韧,也有一种做漆器熏陶出的温润和沉稳。

甘而可说,谈恋爱时太太问他如何养家。他说,我有十个好兄弟帮我,那就是我的一双手。

▲甘先生还是一个宠妻狂魔,墙裂推荐看这一集!

在给漆器打磨的时候,他的手划过漆器光滑的外表,仿佛他的时间和心意,都被按进了漆器当中。

他的淡然赋予了漆器沉稳的性格,制作漆器的寂寞也让他更加坦荡。

这种化学反应,让人羡慕又嫉妒,而漆器的光泽和纹路,就是他的时间。

这,就是匠心。

匠心,这个词不知何时开始流行,一时间,怀着各种目的的人都穿上了亚麻小围裙,一人、一桌、一灯,有模有样,也算工匠。

但是在我看来,大部分人只学到了“匠”,但是很少有人悟到“心”。

来自日本的森本喜久男,一生致力于振兴柬埔寨的黄蚕纺织业,而他的初衷非常简单。

战后的柬埔寨黄蚕纺织几乎玩完,在日本从事布料印染的他,不希望这项技术从地球上消失。

他凭一己之力建造了一个森林村,为那些失去家园的柬埔寨纺织工提供了一份工作,一个家园,和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

接受采访时他已经快80岁,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微笑时堆砌的皱纹里有一种温柔,但他已患上癌症,时日无多。

他被称为“柬埔寨的辛德勒”,他希望那些经历战火的柬埔寨人,可以将这份“爱”传承下去。

来自西藏的彭措泽仁是德格印经院资历最老的刻经人,他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刻经。

彭措泽仁严格遵循着祖先传承下来的规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刻刀是他前行的权杖,印经是他与神明交流的方式。

他说早上阳光洒进来的时候,是印经院最美的时刻,他选择与自己的信仰生活在一起。

这些匠人之所以了不起,不是因为技术有多么高明,而在于他们的“心”。

有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人是为了心中大爱,有人是为了信仰。

这些都不是什么伟大的理由,甚至有人年复一年做一件事,只是为了缅怀自己的父母。

比如台湾响仁和鼓的当家大师傅王锡坤,丧父之后继承家业,从此开始了削牛皮和绷鼓面的生活。

做鼓面需要将牛皮手工削到厚薄均匀,绷鼓面需要人不停地在鼓上“跳舞”,这些都是脏累又枯燥的工作,与高雅的工作环境无缘。

其实我也不是很理解,为何要如此辛苦地坚持做手工大鼓。后来王锡坤找到一面自己父亲当年制作的鼓,哽咽摩挲着鼓面,说听着这鼓声,就好像是父亲的叮咛。

这时我才明白,因为他求的不是名利,而是跟随着自己的内心。

他们,才是真正的匠人。

“匠”易学,“心”难得,因为这需要灌注长年累月的投入、气定神闲的孤独和难以言表的情感在里面,一个星期速成的那种都不叫工匠。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感谢《了不起的匠人》,让我看到在假装生活和流行摆拍的当下,还有人能够做到数十年如一日,这真的很了不起。

求资源的话,请前往优酷自行观看。

PS:最后吐个槽,本片唯一美中不足的,大概就是志玲姐姐的旁白了……

互动话题

给我们推荐一部美到不行的纪录片吧。

推荐阅读

匠人,不过是寻找初心的普通人

用简单制造震撼,这部片做到了

*如有任何涉及版权方面的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