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用品 > 正文

林育玮:对喜欢的事物,尽量像孩子一样保持单纯

  • u_ev6c1su77gy5
  • 2022-11-08 17:26
  • 19
摘要:“最好的气味来自面包,最好的味道来自盐巴,最好的爱则来自孩童。”英国作家各类安·葛林的三句箴言,同样说出了我对“最好”的理解。有最初的热情,也要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最好的气味来自面包,最好的味道来自盐巴,最好的爱则来自孩童。”英国作家各类安·葛林的三句箴言,同样说出了我对“最好”的理解。有最初的热情,也要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面包于我,的确是最好的气味。17岁那年,本打算毕业后去修车行学修车。某天放学,像往常一样,去到我每天经过的那家面包店,瞥见了工作间里正在制作面包的师傅们——和修车行的场景完全不同,面包师傅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有节奏地揉面,把一个个切割好的面包,放进烤箱,整个面包店都被一种令人幸福的气味包围着。瞬间,我被这种奇妙的治愈气味彻底征服了,便走过去问:“你们需不需要学徒?”第二天,我就来面包店当了学徒。刚进店的半年,基本都做打杂的工作,清洗,拖地,扛面粉,连接触操作台的机会都没有,每天机械重复,起早摸黑。离面包最近,却也离做面包最远。这是台湾学徒制的传统,制作面包前,需要大量的基础工作,只有在数万次的累积和新的学徒进店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也即制作面包的第一步——称料。称料是制作面包的灵魂所在,每种材料都需要特别精准。我刚学称料时,台湾还在使用传统的指针式磅秤,只有两和公克两种重量单位,极容易混淆。师傅说:“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克服在你身体里的混乱思维定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练习,现在我已经能做到凭眼睛观察,靠双手掂量,切割出相应克数的面团。面包制作,其实更像是科学。像做实验一样,在千万次的重复中,找到最精确的平衡,每个步骤都需要花上千上万次去学习,感受,去记忆。面包修行,在不变中寻找变化

2011年是我人生的的转折点,师傅吴宝春鼓励我去参加台湾“四大天王面包大赛”,比赛要求在6小时之内做出七款面包,共计100多个。我利用业余时间筹备了大半年,每天日常工作结束后,不管多晚都强迫自己练习,每次练习会有不同的结果,不论好坏,及时记录下來。这些记录非常有价值,像一面镜子,能清晰的照见自己的可喜和不足。可喜之处继续延伸创新,不足之处则通过不断练习来弥补,让自己尽量趋近于最佳状态。最后,在那一年的四大天王面包大赛中,我有幸获得了冠军这个荣誉。不论哪个职业,都有重复和创新的甜头和苦头。我一直相信,只有当“重复”这个孩子足够成熟时,才有能力举一反三。在不变中寻找变化,是我在“面包蜜月期”后找到和面包相处的状态。来北京做面包,要先和天气成为朋友

面包的道路,和天气一样,阴晴皆有时。一家我工作了5年的店,因经营不善进行业务调整,期间我也曾想过转行,老板鼓励我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面包灵感和邂逅。机缘巧合来到了北京,我试着走近当地的食材、走近当地的人,发现北京面包市场上还没有典型的软欧包品牌。而软欧包无论从口感还是营养吸收,都很适合亚洲人食用。于是,我决定加入原麦山丘,任职行政主厨一职,为更多面包爱好者研发融入时令食材的健康软欧包。在北京最大的挑战是,台湾与北京的室温相差很大,在台湾可以做好的面包,不代表北京也能做好。北京虽有精密机器的辅助,但更需要反复测试和观察,找到最合适的醒发时间与温度,才能烤出真正属于北京的好面包。对你喜欢的事物,尽量像孩子一样保持单纯

很早之前看法国普瓦蓝面包创始人皮耶的事迹,他一直是我极尊重的一位面包匠人。他说“制作面包应该尽量单纯”。我认可这种“单纯”——单纯的坚持原料的天然状态;单纯的了解面粉酵母水等原料的特性;单纯的坚守某些手工制作工艺,而不是过多依赖技术;不以售卖美观为导向损耗面包本身的风味和营养;当然,最重要的是,单纯的不放弃创新。想要“单纯”做好一个面包,其实并不容易,但应该是每个面包职人应保持的态度。“单纯”做好一个面包,在我看来,是对大地母亲孕育出的天然食材的尊重,也是对本应吃到单纯真实面包的食者的责任。在做面包这件事情上,我希望自己始终拥有孩子的单纯。度过和面包日复一日的平淡相处,也能在重复的基础上,汲取生活的灵感,创造出让人惊喜的搭配。不论外界如何变化,都可以不断调试,找到属于自己和面包的最佳状态。 如果面包是一种信仰,我愿意成为它的传教士,和你分享我二十多年来对面包的感悟。于是,我和几个热爱面包的伙伴一起创建了“不藏私面包匠人”,分享我在变与不变中积累的面包菜谱,起起伏伏的人生中和面包相处故事,以及无论是新手和专家同样需要储备的面包知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有趣的“面包事件”也在慢慢发酵。六月一日,“不藏私面包匠人”这个孩子诞生了。以后的每一天,让我们一起怀着赤子之心,每天离“单纯的好面包”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