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用品 > 正文

移动4G+太“霸道”,运营商盯上智能机的第二个卡槽

  • 最极客
  • 2022-11-07 17:09
  • 41
摘要:前段时间,OPPO发布了新机型R11,这款新机不论是从外观还是摄像方面来说都相当不错。尤其是其1600万广角+2000万长焦的双摄方案以及专业的人像拍摄模式,更

前段时间,OPPO发布了新机型R11,这款新机不论是从外观还是摄像方面来说都相当不错。尤其是其1600万广角+2000万长焦的双摄方案以及专业的人像拍摄模式,更受到用户青睐。

OPPO R11 全网通4G+64G 双卡双待手机 玫瑰金色

众所周知,除了网络途径销售之外,OPPO的线下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近日,OPPO在河南销售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河南移动对下属的营业厅和供货渠道下达指令“卖出一部OPPO罚款500元”,并且还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和通报批评,更严重的会解除与移动和合作关系。

为何移动会如此“敌视”OPPO?究其原因,是由于R11率先推出的是全网通版本,R11首销日也没有移动4G+定制产品。

其实OPPO并非个例,之前华为在P10发布后,也和移动产生了一些矛盾。

华为 HUAWEI P10 全网通 4GB+64GB 曜石黑 移动联通电信4G手机 双卡双待

最终华为妥协,迅速推出了“移动4G+定制版P10”才解决了事件。由于这个版本只支持移动的4G,而联通和电信只能显示2G,因而又被用户称为“阉割版全网通”。

说了半天全网通和4G+,到底它们意味着什么?运营商和手机厂商们又缘何因此出现龃龉呢?

所谓全网通,即一部手机两个卡槽,用户可在三大运营商网络中随意切换,三家“通吃”。而“移动4G+”则是手机厂商与移动合作的定制机型,只有用移动卡时显示4G信号,而其他运营商的SIM卡插入副卡槽的时候只显示2G流量。

这看上去可以说是非常“霸道”了。而在多数的移动线下销售门店中,也可以看到多种机型,包括VIVO、金立、华为、酷派、魅族等品牌都有“移动4G+”版本,且价格与全网通版本相差无几。

这样“霸道”的移动4G+版本凭什么吸引用户?靠的主要是补贴政策。

以补贴力度最大的Galaxy S8为例,据线下门店销售人员透露,在官网卖5988元的Galaxy S8,“移动4G+”版本为5688元。

三星(SAMSUNG)Galaxy S8(SM-G9500)4GB+64GB版 谜夜黑(加勒比海盗定制版)移动联通电信4G手机 双卡双待

此外,在话费方面还有补贴。以一年合约期为例,移动会在12个月内平均返还给用户1200元的话费,相当于每个月返100元,而用户每月的最低消费为138元。这意味着,每个月只要花38元即可享受到138元的移动套餐业务。

不得不说,这种优惠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笔者身边就有不少长辈选择的是这种类型的合约机。对于那个年龄段的人而言,是不是全网通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手机能打电话能上网就可以。相对于那些五花八门的功能而言,他们更看重资费方面的优惠。所以说,移动的4G条款尽管很“霸道”,但也不是没有市场的。

对于移动表现出的强势,电信和联通开始联合起来。今年3月末,双方举办了“落实提速降费,推广六模全网通终端行动”发布会,公布了推广六模全网通终端的五大行动举措。

会上,中国电信副总经理高同庆说:“全网通手机的市场销售份额由2015年的不到20%快速增长至目前的75%,预计今年底将达到80%,成为市场主流。”

从手机厂商的层面来看,运营商不仅拥有众多渠道和销售能力,还附加高额补贴。因此,手机厂商们对运营商的要求往往是全部同意,哪怕是出货量已在千万台以上的华为和OPPO,也不敢轻易拒绝运营商。

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市场发展的方向和消费习惯不无关系。在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双卡双待”似乎成了智能机标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将上网卡和电话卡分开,以节省资费。

在三大运营商最新的业绩报告中可以看到,流量的营收额已然超出语音通话和短信等服务,所以用户的“第二个卡槽”成为了它们争夺的主要对象。而陆续推出的套餐和新招数,让这场“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虽说商场战争是常态,用些手段也无可厚非,但三大运营商的战争会极大地影响渠道和厂商。在“全网通”和“移动4G+”必须站到一边的境况之下,手机厂商最好是“两头不得罪”,有时还要被迫站到某一边,这会让它们很为难。

全网通和4G+会如何发展?许多人看好优势颇多的全网通,并认为这是未来手机的发展趋势。然而据资深业内人士透露,自从河南移动强势下架OPPO的消息爆出后,原本明晰的全网通发展趋势变得模糊,手机市场未来的走向也开始不清晰。

尽管如此,但目前能够明确的是,对于手机厂商而言,脱离运营商的渠道和补贴,就要靠自身及其他社会渠道进行销售。这不仅是机会,更是挑战,对于手机厂商提升销售能力,扩张销售渠道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实现渠道的扩展和能力的提升。那么将来再有类似于河南移动的事件,相信手机厂商也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如果真到达那种地步,就是中国手机市场的一大进步。

文/东方亦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