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同为共享单车,资本为何把高估值给了ofo?

  • 冯小彰
  • 2022-08-25 10:27
  • 35
摘要:继上月摩拜单车宣布再次获得D轮2.15亿融资后,小黄车ofo在3月后放了一个大招,高调宣布完成D轮金额达到4.5亿美元的融资。次轮融资是由DST领投,滴滴、中信

继上月摩拜单车宣布再次获得D轮2.15亿融资后,小黄车ofo在3月后放了一个大招,高调宣布完成D轮金额达到4.5亿美元的融资。次轮融资是由DST领投,滴滴、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Coatue、Atomico、新华联集团等多家国内外机构跟投。

4.5亿美元融资额也成为共享单车行业至今为止行业最大规模的一次,比摩拜的3亿美元高出50%。同时,ofo成为共享单车估值最高的独角兽。

这真的是一个令人惊讶的领域,因为它崛起的太快。整个共享单车领域撬动的资金已经超过10亿美金,并不逊于当年的团购或打车软件。

类似的情况放在互联网行业里其实并不奇怪,以下我们就以最近融资额最高的小黄车ofo为例,浅析投资人为何追捧它们?并尝试理解互联网行业的投资逻辑。

覆盖城市

ofo切入城市的战略于去年开始启动,号称“百城战略”。第一站选择的是在北京、上海两市,随后迅速扩张,截止目前已经进入到了35个城市,计划要在今年进入200个城市。

相比摩拜单车目前只进入了23个城市,ofo在城市覆盖数、单车投放量上均大为领先。

比达咨询近日发布《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中,ofo以51.2%的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领先摩拜单车的40.1%占比;在城市覆盖和单车投放量上,ofo的城市覆盖数是摩拜的3倍,单车投放量是第二名的1.6倍。

更多的城市覆盖和更多的用户使用,无疑让品牌获得了大量的关注。ofo高速增长的背后,除了充足的资本弹药支持外,其自身独特的模式、发展路径、技术及运营体系都是成功的原因。

商业模式

扫码用车,骑完随便往哪个自行车停放区域一扔就行的“共享自行车”对于饱受出行“最后一公里”困扰的大城市来说,无疑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ofo、摩拜的出现,并且抛弃了停车桩的全新设计理念无疑颠覆了传统,且充分展示了共享经济极速扩张的趋势。

然而,当我们提起这个行业时,似乎无法定义:物联网应用、分享经济、只需要一个APP。从这个角度看,它们是互联网公司;但从链条、锁头、到自行车生产,却又是重资产的传统的制造业。

从校园出走的ofo从一开始,就是走“连接单车”的共享商业模式。

虽然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竞争的加剧,规模正成为这个阶段竞争的主要目标。但共享单车最后想要把故事讲通,最终实现盈利,规模化并非最好的出路。

同样依靠资本输血,同样规模扩张,摩拜单车的速度却远远被ofo拉开,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家拉开了如此大的差距?

显然,不同的商业模式是两者在竞争过程中逐渐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

ofo从诞生那天起,便主打“连接单车”的平台模式,如“滴滴打车”一般以连接、共享闲置单车为导向。

而摩拜则相反,不但将自己的车定义为“智能自行车”,其早期造价高昂,即便在规模遂起之后仍然高达1500元一辆。且自建工厂、自行造车的重资产模式无疑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并拖慢了速度。

ofo的平台战略无疑是其加分项,在共享单车行业如今格局未定,创新为艰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资本输血而没有模式创新恐怕很难苟活下去?这是一个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运营体系

与竞争对手相比,ofo究竟有什么不同?

很多用户认为,ofo和摩拜的最大区别在于产品本身的不同。但恐怕那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如果只是产品的不同,那么共享单车最终一定会同质化,ofo可以给自行车加上智能锁和定位功能,摩拜单车也可以走低成本路线推出新品类自行车。

通过产品不同所构建的竞争壁垒是脆弱的。

ofo的核心竞争力恐怕还是其完善的运营体系,也就是资源调控能力,熟悉滴滴打车的用户应该熟悉这个说法。

在供应链端,ofo接入了飞鸽、富士康等们的生产制造能力,年产能可达到2000万辆,完全可以满足高速增长的共享单车需求,并且避免了巨大的研发投入进而降低车辆生产和维护成本。

而摩拜的重资产、自工厂模式不但年产能过低(只有1000万辆左右),且单车成本超过ofo的几倍,恐怕已无法应付接下来的战局了

与此同时,ofo还开展了共享计划要做真正的共享单车,用户可将自行车共享给ofo运营进而随时随地免费骑车。通过引入社会化资源,ofo实现了极速扩张,这是其可迅速进入35个城市、投放百万自行车的关键原因所在。

ofo对社会化力量的重视,尤其是与政府部门合作将共享单车当公共交通设施来运营,许多棘手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同时也展现出ofo优秀的社会资源调控能力。

虽然过快地扩张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根据第三方数据调查显示,全国目前的共享单车总共在1000万辆,而光摩拜和ofo两家就有约200多万辆,甚至有专家预测2017年共享单车的投放量不会低于2000万辆。

这么多的自行车投放到社会上,定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到最近,关于对共享单车的破坏的消息就不绝于新闻媒体。

绿色、方便出行本来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恐怕也是企业和政府都不愿意看到的。

时近两会,共享单车的问题也将会提上议程。对于ofo和摩拜来说,配合政府规范管理出台相关政策来共同完善共享单车市场都是其要做也是应该做的事。

技术深度

不久之前,ofo宣布与华为、中国电信在物联网行业全面展开行业标准制定,采取行业领先的NB-IoT物联网解决方案。中国电信与华为,之所以能够与ofo合作,看中的恐怕是ofo在当下物联网时代代表性的应用场景。

华为为ofo提供的NB-IoT芯片是由智能锁、连接芯片、智能管理系统及云服务组成,搭载NB-IoT技术芯片的智能锁将有覆盖范围广、信号强、功耗低、待机时间长、开锁快、成功率高、故障自动检查、智能定位等优点,将有效解决共享单车行业普遍存在的开锁率差、稳定性差、故障高等问题。

而中国电信不仅为ofo提供国内覆盖最广的无线网络资源,还将提供800MHz频段的蜂窝窄带物联网技术,并为ofo提供跨地域、全业务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和客户服务渠道体系。

合作三方表示,三方将共同探索未来物联网领域的增值业务和商业模式。

显然,共享单车急速扩张的局面迟早会结束,而未来不是要比拼谁的价格便宜,谁的自行车更多,而是要比拼资源调控能力、模式创新能力,以及获胜的决心。在这一点上,ofo的战略目光可谓深远。

资本的投资逻辑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独特的规律,就是赢家通吃,某个领域经常只有一个赢家。无论是此前的电商、团购还是打车软件都一再证明这个规律。

一家互联网公司在用户端的市场地位经常是竞争胜负的先行指标,尤其为投资人所看重。因此,很多互联网公司不惜以持续投入换得在用户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

我们番外介绍一下此轮领投ofo的投资机构DST。ofo早期曾接受DST的创始人、俄罗斯大土豪Yuri的个人投资。

而此次,Yuri更是带着其所在的机构DST追加了投资。要知道投资过Facebook、Airbnb、京东、小米、滴滴、今日头条、美团点评等公司的DST可是非行业第一不投的。

由此可见DST对ofo的前景非常有信心。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总结一下ofo这家公司凭什么可以受到投资人的青睐了。

首先,它定位于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共享经济市场,且是下个阶段物联网领域的冲锋兵;其次,它已经在用户规模上取得了领先地位;第三,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已经取得先发优势地位;第四,其创始团队展现出对行业的深刻认识、远见,以及较强的执行能力。

和过去那些年打的头破血流的领域一样,共享单车领域也最终会决出一名王者。只是打赢战争,除了需要资本和决心以外,恐怕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看好ofo最后能够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