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央视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解读|国学热兴起中国梦升起

  • jd_186177dtx
  • 2022-08-17 19:57
  • 40
摘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毛泽东气势磅礴的诗句拉开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的序幕,最终16岁的上海姑娘武亦姝折桂,被网友赞其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毛泽东气势磅礴的诗句拉开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的序幕,最终16岁的上海姑娘武亦姝折桂,被网友赞其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中国诗词大会·上

如果说2016年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被视为当年电视节目的一匹“黑马”,那么“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则更加自信:占据春节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连续十天十集热播,豆瓣评分持续走高,领跑收视排行。

昨晚总决赛据酷云EYE收视率显示,排在了实时第一位,且将一众热剧《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甩在身后;而在社交媒体端,“武亦姝”“董卿”“00后才女”等登上热搜榜,实现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丰收。

这也不禁让人回想起2016年底的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它的走红和《中国诗词大会》如出一辙,“综艺界的一股清流”“豆瓣高分综艺”等赞美之词,也让其收获了热度。

两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在2017年初悄然而至,好评满满,这并不是说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然回归视线中心,但它也确实能够显示出观众对于综艺内容逐渐多样化的需求,而最打动观众内心的也许还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苦尽甘来?

文化综艺的“冰与火之歌”

生根发芽于2013年的文化综艺,其实这几年走得并不顺畅。2013年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占得先机,也在2013年的央视招标会赢得不错成绩;同年,爱奇艺与河南卫视联合举办了国内首档大型网台联动节目《汉字英雄》,随后河南卫视又推出了其“姊妹篇”《成语英雄》;河北卫视2013年也推出了《中华好诗词》,一时间文化综艺初露头角。

可遗憾的是,随后的三年文化综艺表现疲软,虽有央视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中国谜语大会》,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陕西卫视的《唐宋风云会》等扎堆小荧幕,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显现了“跟风”的问题,收视率表现平平。

究其原因,同相君认为:一是内容上,当时众多文化综艺同质化严重,基本都是汉语字词、成语、谚语等;二是形式上,基本就是竞赛答题,配以嘉宾点评,模式陈旧,缺乏创新。因此,类似于《汉字英雄》和《成语英雄》走到第二季,收视率就已经跌至同时段十几名之外。

其实文化综艺向来是考验电视人的一道难题,如何在“文化”与“娱乐”、“知识”同“乐趣”中找寻到平衡点是其难点。曾经的一些文化综艺节目走严肃的“高大上”路线,内容过于高深对于大众来说容易产生“知识鸿沟”,毕竟电视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加上节目形式缺乏对观众的吸引,观众自然没有的当初的热情。

但是庆幸的是,中国电视人没有放弃原创的脚步,终于在2017年“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化综艺而言,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成功之道,这也是同相君今天需要敲黑板、划重点的地方!

吟诗诵词,文化流香:

《中国诗词大会》“逆袭”之道

1、人物叙事:一场全民的诗词狂欢

主持人董卿曾这样描述《中国诗词大会》:一场全民的诗词狂欢。巴赫金认为,狂欢是以人民为主,自发的、以民间方式组织起来的整体,外在于并违背它所处于其中的整个现存的强制性社会经济制度,人们生活于其中,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分,自由地展示自己存在,即谓之全民性的狂欢。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物设置,同相君发现其蕴含着的便是丰富的全民性狂欢文化,通过”前台“的人物激活”后台“的观众,原来这才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套路。

首先是主持人董卿,狂欢文化的引领者。

有网友评价说:“没想到董卿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在这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的表现可圈可点。例如在第三场,当专家探讨李贺的诗词,说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时,董卿脱口而出:”月如无恨月长圆“,并马上又对出”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正是在这样一个笑容可掬的狂欢文化引领者的带领下,整场比赛更”走心“了。

因此,作为这场诗词狂欢的引领者,董卿对节目主旨的深入诠释,对传播技巧的精准把握,是把诗词大会打造成一场诗词盛宴和全民狂欢的重要条件。

其次是节目中的点评嘉宾,即狂欢文化的承载者。

选手在答题过程中,遇到诗词中的难点或者重要话题点时,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等会适时地对诗词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解读,并且精彩生动地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使这场全民狂欢被赋予了耐人寻味、内蕴丰富的文化色彩。

第三就是节目中的百位诗词达人,书写着百样人生,他们就是狂欢文化现场参与者。

竞赛类节目中的选手一般都是针锋相对,火药十足;而《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却体现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群”的社会功用,来自各行各业的百人团,有从事基层工作的,有身体上有缺陷的,有50后也有00后,而连接他们的就是”诗词“,而这也是这个节目联系观众的重要符号。

此外,还有场外参与节目互动的观众,即狂欢文化场外的参与者。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的多屏传播,实现了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可以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不仅能看到自己的答题情况,还能从手机上看到击败了全国多少一起答题的人,这是多屏之间的融合,也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浸式“体验,从而增强传播黏度。

2、结构叙事:玩的是”氛围“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说成功的电视节目必须满足三条“戒律”,其中之一就是“你不能有前提条件”,即电视节目不能对观众有知识方面的过多要求,要达到“零门槛”,因为作为大众媒体,其内容应该能被大多数人无障碍接收。

虽然《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也有网友吐槽题目太简单,就是中小学水平,但是同相君想说:简单是桥,《中国诗词大会》并不是一场精英之间的精英对决,对央视而言,它更立足于“普及”,普及诗词,普及文化。

因此,其入选的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涵盖了中国文学史。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句,用看似简单的题连接着更多的观众,将其送往彼岸,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彼岸的诗词、彼岸的明月,这才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出发点,也是其拥有更多受众面的原因。

除了内容,《中国诗词大会》用“比赛”或者说是古代文人间素有的“赛诗”的方式,采用“挑战—攻擂”的形式使节目具备了浓郁的仪式性,在整体比赛叙事的同时,完成了“会”的仪式性诉求,营造出浓郁的比赛氛围。尤其是增加的“飞花令”环节 ,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词,让双方轮流背诵含有关键词的诗句,使得对抗升级,观赏性提高。

为了彰显气势,节目又把赛诗和战争联系在一起。我国古代曾用“会猎”指代战争。节目场景的设置、LED屏幕、灯光、音效等营造了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氛围,参加节目好似加入到一场大战中,可以说,效果强烈的场景化设计强化了节目的形式感和仪式性。

有人也许会问,文化是什么?有人会将文化分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在中国综艺制作的概念中,“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永远并存,并且如果说很早的过去人们重视的是“精英文化”,忽视了“下里巴人”,那么表现在当代则呈现一种轻视“阳春白雪”的倾向。在综艺节目中的表征就是大多数均是“嬉笑打闹唱歌乱跳”。但是事实上,受众也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娱乐至死”。

3、“诗意地栖居”的受众需求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栖居本质上是诗意的,也许我们完全非诗意地栖居着。只有当我们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一个转折是否和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简单理解这句话,就是精神需要是人类最根本的需要。

那么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而言,它们缘何引发热潮?跳脱节目的人物设置、内容、形式,同相君认为它们抓住的是文化综艺的最关键的内核——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而这部分人中,一有中国式家长,希望孩子从小能受优良文化的熏陶,那么在孩子“爱看电视、爱玩iPad”的尴尬中,让他们看看有益的文化节目,不求收获多少知识,但愿能受氛围感染,何乐而不为呢?毕竟电视具有“教养功能”,能够给予孩子一些观念、一些启发;二有跟着浮躁的社会更加浮躁的80、90后,不像00后还可以跟着“左手右手一个圈”,80、90后逐渐成长为社会之栋梁,在压力与浮躁背后,在众多吵闹背后,他们也渴望有一阵清风吹走心上的尘埃,并且中国现在的80、90后的整体学识水平已然提高,因此像清流一样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可能会带个他们别样的启发。

因此可以说,2017年初的“诗词综艺热”体现的是一种时代的声音,在中国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依然有着自己的受众,就好像《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也好像在B站火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都在证明传统文化的力量能够有超人想象的效果。而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传播,以及如何传播的有意义有意思。

鉴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的经验,同相君认为文化综艺需要深挖文化内涵,把握好人物、内容、形式的同时,整合社交媒体,进行融合传播,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道路。文化综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中国诗词大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