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0〜1岁宝宝教养对策, 值得收藏

  • 爱尾尾
  • 2022-08-11 11:28
  • 32
摘要:随着小宝贝的出生,爸爸妈妈的生活型态往往会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除了迎接新生儿诞生的喜悦外,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责任、调适与学习,针对0~1岁宝宝食、衣、住、行、常

随着小宝贝的出生,爸爸妈妈的生活型态往往会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除了迎接新生儿诞生的喜悦外,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责任、调适与学习,针对0~1岁宝宝食、衣、住、行、常见疾病、情绪问题,希望能协助爸爸妈妈展开快乐轻松的育儿生活。

0~1岁宝宝食的问题

如何预防与处理宝宝吐奶?

初生婴儿因为食道与胃交接处之贲门功能未成熟,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如宝宝喝奶时,常吞进气体,如果排气没排干净,打嗝时,会带出一部份的奶,这些都是导致婴儿常吐奶、溢奶的原因之一。

少量多餐、准确拍嗝、避免立即平躺

宝宝吐奶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则有下列两项原因,第一种情况就是宝宝吃得太多,吃得太多就就容易溢奶,此时,爸爸妈妈可以调整宝宝的进食状态,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

第二种情况是喝奶的时候宝宝喝进了太多空气,此时则会建议爸爸妈妈要在宝宝喝完奶后,至少拍嗝15到20分钟,而且不要在宝宝一喝完奶之后就马上让他平躺着。

若宝宝轻微的溢、吐奶,通常宝宝自己会调适呼吸及吞咽的动作,危险性少,父母只要密切观察他的呼吸状况及肤色即可。如果宝宝有大量呕吐的情形发生,先将宝宝侧躺向一边,以免吐出物因重力而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如果发现宝宝持续呼吸不顺或脸色变暗时,就勿把时间浪费在如何把异物取出,请尽速送医。

宝宝厌奶怎么办?

3~4个月宝宝出现厌奶属正常现象

有妈妈提到,3〜4个月大的宝宝,喝奶越喝越少,甚至不到100㏄,遇到宝宝出现厌奶的状况,深怕宝宝营养不够,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因应呢?

有些宝宝大约在4个月大时会出现厌奶的情况,大部分是生理性厌奶,因为4个月之前每天的食物都是奶,也很容易会觉得腻,但是,通常厌奶这类状况,1〜2个月后就会自然恢复了,爸爸妈妈不用过于担心宝宝的奶量减少,就会影响到生理发展。

3~4个月大的宝宝出现厌奶的情况属正常现象,可以说是一个暂时性的状况,因为此时的宝宝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更加好奇了,喝奶的注意力往往很容易被分散,因此,建议爸爸妈妈在喂奶时尽量处于一个较安静的环境当中,也最好避免在宝宝喝奶的时候去逗弄孩子。

当宝宝发生厌奶行为时,家长可以注意观察以下两点,帮忙渡过厌奶期:

1.注意发展、体重状况。(注意宝宝出现厌奶的阶段,体重是否有大幅度的改变,宝宝在身长曲线当中的状况是否有出现异常落后)

2.注意排尿状况。(正常情况下,6个月以前的宝宝每天大概必须换6~8次的尿布,并注意宝宝尿量是否变少或是颜色变深)

若以上两点状况并无明显异常,则不须担心,观察既可,或是可以在宝宝满四个月后添加副食品。若有明显异常,则表示的确有可能吃的不足,应先就医,请医师检查宝宝有无其他异常疾病。

宝宝厌奶,营养会不会不够?

至于奶量到底够不够?一般原则性的计算方式是宝宝每公斤体重×150㏄,尤其是在宝宝6个月之前,爸爸妈妈大概都可以依照这个原则来掌握宝宝的奶量;每个宝宝的先天体质与生长速度都不尽相同,有些即使喝奶量喝得特别多,也不见得会因此长得特别高、壮 。

宝宝开始吃副食品啰!

4个月or6个月开始?

宝宝进入4〜6个月,可以开始吃副食品,此时也是让宝宝开始尝试除了奶类以外多样性食物的好时机,除非是经过医生专业诊断有严重过敏情况的宝宝,建议到6个月再开始副食品,否则,大约4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让宝宝尝试副食品了。

喂食姿势?如何建立吃饭规矩?

宝宝一开始尝试副食品的时候,可能还无法真正坐立,此时,该采取什么样的喂食姿势呢?不肯好好吃饭的宝宝,怎么办?

有些座椅是可以调整成斜一点的角度,爸爸妈妈可以参考看看在宝宝还不会坐立前喂食使用;最重要的是等到宝宝开始能够自己坐立时,就必须在此时设定好用餐规范,例如,让宝宝有自己惯用的餐桌椅,并且在宝宝吃饭时,将餐桌前收拾干净,不要放置各式的玩具或是3C商品,更不要一边开着电视,一边喂宝宝吃饭,否则一旦习惯养成,之后要改就会非常困难。

宝宝对副食品完全没兴趣?

爸妈可弹性调整喂食副食品次数

宝宝开始吃副食品之后,爸妈常常为了希望孩子多吃一两口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家有拒食、胃口有限的宝宝怎么办?有妈妈提到孩子只想(喜欢)喝奶,对副食品完全没有任何兴趣与反应,陈万德医师建议,此时,爸爸妈妈更需要有耐心,掌握「只要感到饥饿,孩子自然就会想进食」的基本原则,慢慢调整原先喂副食品的时间与次数。

「基本上,感到饥饿,自然就会找食物来吃是人类的本能」其实宝宝不吃副食品,跟强迫喂食也有关,因此,若是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真的对副食品完全没有任何兴趣,尝试意愿极低,可以先试着弹性地将副食品改为2天或3天为孩子准备一次,但这一餐希望家长尽可能坚持喂食副食品(但一样不要硬灌) ,等到孩子自己表示想吃的欲望时,再逐渐增加喂食副食品次数即可。

强迫喂食最糟糕!

再三强调,在宝宝食的部分,最忌讳的就是家长因为担心宝宝不吃、缺乏营养就强迫喂食,在他的实务经验中就曾遇过宝宝一看到餐具汤匙,情绪就上来,马上就大哭的情况,因此,爸妈要格外注意,强迫喂食容易造成反效果!

基本原则就是宝宝体重、生长发育正常,暂时应没关系,有异常,则应就医请医师检查。

避免宝宝不喜欢某食物就完全停掉该食物

此外,有些宝宝在4个月开始尝试副食品的时候可能会吐出来,这可能是因为宝宝第一次尝试到此类食物不习惯的缘故,不建议爸爸妈妈因此而停掉该食物,可以耐心地多给宝宝一些时间,用不同的方式烹煮该食材,让宝宝再尝试看看。

口欲期发展

宝宝吃手,真的不要刻意制止吗?

宝宝喜欢把食物一直含在嘴巴里面怎么办?宝宝一直吃手也没关系?不用刻意制止吗?

口的敏感期会在宝宝0~1岁出现,此时的宝宝会用口和牙齿来认识外在世界,同时发展他的认知能力,嘴巴就是宝宝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像我们会利用眼睛来看世界一样,当宝宝将自己的小手和抓来的东西送入口中去舔、去感觉的时候,也是宝宝感知和认识自我,客观体验着将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的重要过程。

就心理发展的观点而言,宝宝口欲期的发展必须被满足,因此,当爸爸妈妈看到宝宝开始吃自己手的时候,不见得要立刻出口或出手制止,可以试着轻轻自然地将宝宝的手拿离他的嘴巴,或是直接用其他事物来分散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好奇地吃手能刺激脑部发育

吃手属于宝宝正常发展之一,曾有研究发现,宝宝好奇偶尔吃一吃手,也能够刺激脑部发育

NG!用酒精类产品过度消毒

宝宝吃手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病菌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宝宝的卫生。那么,是不是该使用酒精类相关产品将宝宝的手做消毒呢?

事实上,并不建议爸爸妈妈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消毒产品进行消毒,一方面有些病毒无法用酒精类消毒,例如,肠病毒、轮状病毒、流感…,也不能食用,另一方面酒精类消毒产品用久了也很容易造成皮肤的干裂。建议爸爸妈妈可以简单使用湿毛巾进行清洁即可,必要时使用肥皂进行清洗。另外市面上已有可以食用之消毒液,购买前请详细询问。

安抚奶嘴,给还是不给?

一般而言,爸爸妈妈不想让宝宝使用安抚奶嘴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影响到嘴形或牙齿的发展,实际上,只要不让宝宝一整天都含着安抚奶嘴,并在适当的时机戒断,安抚奶嘴仍是一个爸爸妈妈可以善加利用安抚宝宝的好工具,并不会对宝宝的口腔产生严重的影响。

避免一哭就塞奶嘴+掌握戒断时机

有关于奶嘴的部分,不见得每个宝宝都能适应、喜欢上使用安抚奶嘴,例如,有些习惯亲喂的母奶宝宝不见得会喜欢吸吮安抚奶嘴或是被安抚奶嘴安抚;此外,也曾有研究发现,宝宝2个月以前使用安抚奶嘴能够降低猝死机率,使用安抚奶嘴其实并没有爸爸妈妈想象得那么恐怖,最重要的是提醒爸妈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每次宝宝一哭就立刻塞奶嘴,最重要的应是观察宝宝哭闹的原因。

2.约在孩子满2岁前协助孩子戒掉奶嘴。

0~1岁宝宝衣的问题

穿多穿少,如何拿捏?

以宝宝「不出汗」为原则

宝宝穿多穿少的问题,是最容易让家中长辈与年轻的爸妈起争执的原因之一,大部分老一辈的观念都是要给宝宝穿着暖和的衣物,宝宝才不容易着凉感冒,但梁昭铉主任建议,宝宝的穿衣原则以「不出汗」为主要原则,当爸爸妈妈发现宝宝的背部或是额头已经出汗,表示宝宝已经穿着过多的衣物了。

相较于成人,宝宝的体温高,因此,穿着衣物时应以保持宝宝身体干爽为最主要原则,若穿得太多,会造成宝宝全身常常流汗、湿黏,容易长痱子,反而会让宝宝不舒服。

此外,下列两点穿衣原则,供爸爸妈妈参考:

1.勿穿着过多、过大衣物,以免掩盖宝宝口鼻,影响宝宝呼吸。

2.不应将宝宝包覆得太紧而影响呼吸。

将宝宝包紧紧,才有安全感?

将新生儿包紧紧并非绝对原则

将宝宝的手脚用包巾固定住,最主要根据的原理是让宝宝熟悉在子宫里的状态,但不一定是必须实行的一种穿衣方式,让宝宝的手脚能够自由活动也不会对宝宝发展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0~1岁宝宝睡眠问题

宝宝不肯乖乖睡自己的婴儿床?

有些爸爸妈妈提到,让宝宝睡在自己的婴儿床中,宝宝完全睡不着,或是哄睡之后一放进婴儿床就哭着醒来?婴儿床最重要且基本注意的挑选方向又有哪些呢?

避免与宝宝同床,预防婴儿猝死

关于睡眠部分,再三强调,婴儿猝死的预防,除了避免让宝宝趴睡之外,就是不该让宝宝与父母同床,尤其6个月以前的宝宝如果还不能够成功翻身,若贪图一时方便或是想跟宝宝共享亲密感就让宝宝与成人同床,当爸爸妈妈太过疲累时,很容易一不注意就会在睡着翻身时压到宝宝而不自知,造成无法弥补的意外。

婴儿床垫不宜过软

有关婴儿床的部分,婴儿床的安全性最主要是床垫不能太软,因宝宝肌肉力量还未发展完全,肌肉张力与协调能力不足,床垫太软,很容易让宝宝的口鼻陷进床垫之中,造成窒息死亡。

此外,也要注意围栏是否能够拴紧,以免宝宝能扶站后很容易在家长一不注意的情况下就摔出床外;若家长不放心,也可以在婴儿床放置的周边地面先铺设好地垫,做好防护措施。

0~1岁宝宝行的问题

汽车安全座椅挑选有撇步?

不使用汽座的新闻意外事件频传,在为宝宝挑选或使用汽座时到底有哪些地方应该特别注意呢?陈万德医师表示,目前市售有牌子的儿童安全汽车座椅几乎都已经获得政府安全认证,选购汽座时,除了购买通过政府安全认证的商品之外,1岁前的孩子,在使用汽座时,最主要有下列几点提醒:

1.汽座一定要架设在后座,不能够放在前座(副驾驶座)。

2.设置在后座的汽座,1岁前孩子乘坐时,与驾驶面朝不同方向。

3.只要乘坐轿车,再小的孩子都应该要使用儿童汽车安全座椅。

4.可以多注意汽座的包覆性,尤其是1岁前的孩子身型较小,包覆性佳的汽座,相对来说安全性也会较高。

孩子一坐汽座就哭,怎么办?

越早让孩子适应汽座越好

有爸爸妈妈提到,孩子很不喜欢汽车安全座椅,甚至为了孩子购买了两、三个汽座。若遇到孩子一坐上汽座就不停哭闹的状况,该怎么办呢?其实孩子年纪越小的时候就越早让孩子乘坐他的汽座椅好,

当然部分家长不常带宝宝出门,等到孩子一岁多了,才添购汽车与儿童汽座,原则上还是尽量让宝宝用更多的时间去习惯与适应。

切勿在车子行进中将孩子抱离汽座

此外,若短程旅行,车子在行进中,孩子在汽座上却不断哭闹,切忌不耐或不忍就将孩子抱离汽座,很多意外都是那么发生的!若孩子在汽坐上哭闹或是表示想要挣脱,坐在旁边的爸妈可以试着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若效果不佳,就找个地方先将车子停下来,把孩子抱下车透透气。

0~1岁宝宝常见疾病

新生儿黄疸

宝宝一出生之后,若发现有严重的黄疸必须留在医院照光治疗,爸爸妈妈往往担心得整颗心都纠结了,无法放松,但是,有人说黄疸其实是有益处的?新生儿黄疸的原理与成因究竟为何呢?爸爸妈妈可以事先做什么来预防黄疸的发生吗?

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跟病理性黄疸两种,通常生理性黄疸会在出生3天出现,5天会是高峰;而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疾病包括新生儿感染、蚕豆症、胆道闭锁等,必须等宝宝出生后经过详细专业检查才能确认得知。

代谢能力不同,影响宝宝不同程度的黄疸

其实我们可以说每个新生儿都会有黄疸,黄疸的生成原理是与血红素代谢有关,我们可以想象人类长期居住在高山上时,由于环境缺氧,为获得足够氧气,身体的血红素自然会呈现偏高的状态。

相对而言,宝宝在胎内时,除血红素与成人不同因素外,也是因处于一个缺氧环境,因此,当宝宝在短时间内离开母体,获得氧气较容易,新生儿身上过多的血红素被破坏,就会呈现出黄疸症状,只是每个宝宝的代谢能力与状况不同,代谢能力较慢的宝宝可能呈现出的黄疸状况较为严重。

宝宝牙齿问题

宝宝约6个月左右时,会开始长出第一颗牙齿,一直到婴幼儿在2岁半,完整乳牙20颗便会生长完整,且具有咀嚼的功能。

蛀牙成因

蛀牙的主要成因包括:

1.糖分摄取。

2.蛀牙菌进入宝宝口中的时间。蛀牙菌可以经由照顾宝宝的人传染给宝宝,例如亲吻,共享汤匙等。

3.胎儿发育期间妈妈的疾病或压力。

4.家庭的饮食习惯不好。

5.家庭的口腔及卫生习惯不好。

6.家庭的遗传性 (较小的影响因子)。

宝宝可以使用牙线、牙刷吗?

在宝宝还没有长牙的时候,可以使用纱布巾跟清水清理宝宝的口腔,除了能够保持宝宝空腔清洁之外,还有一个功用就是让宝宝口腔接受到适当的刺激。只要已经有牙齿了,即可使用儿童专业的牙刷或牙线等工具进行牙齿,因为有些牙齿旁边或是牙齿与牙齿间的部分,用纱布巾进行清理时可能会有死角。

宝宝一直不长牙,是不是需要额外补钙?

每个宝宝的长牙顺序与快慢不尽相同,有人快有人慢,跟体质较有关系,跟额外补充钙类的营养品并无那么高的关联性。

1岁前泌尿系统感染

1岁前孩子为何会泌尿道系统感染?又该如何预防呢?预防1岁前孩子泌尿系感染最主要是在平日照顾让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分,确保奶水量的充足。

如前所述,基本原则若以宝宝的体重来计算,6个月以前,每公斤体重×150㏄即是宝宝大约每天平均应摄取的水份量;此外,也要注意宝宝排尿的状况,平均而言,每3〜4小时应换一次尿布。

小于一岁以下,以男婴感染率较高,应与尿路结构异常男婴较多有关。一岁以后则以女童比率较高,因女童尿道较男生为短有关,因此,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最主要是勤换尿布并保持干爽,此外,家长也可以从以下3点进行观察,孩子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

1.尿液颜色变深。

2.尿液忽然变得有异常的臭味。

3.出现发烧的状况。

0~1岁宝宝情绪发展问题

如何处理分离焦虑?

6个月开始,宝宝就会出现所谓的分离焦虑?可是,如果是请育婴假的妈妈,可能约莫在这个时候计划回归职场上班,并另寻专业保母或是托婴中心接着照顾宝宝,那么爸爸妈妈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宝宝的分离焦虑呢?

离开时明确告知孩子,最忌偷偷离开

国外研究显示,大部分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情绪约1岁半前这个阶段,此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要让小孩知道你的计划,例如,当你要离开孩子身边时,避免偷偷离开或消失,而是要让孩子知道;即使孩子知道你要离开后,会出现哭闹,甚至抓着你不让你离开的情况,都应该尽量在每次离开孩子身边时告知孩子,并遵守自己对孩子的承诺,准时回到孩子身边。

让孩子带着他喜爱的安抚物品

此外,若是未来已经决定会更换主要照顾者或是环境,也可以让小朋友随身带着他平日最喜欢或熟悉的物品在身边,可能是玩具也可能是一张小毯子,可以适度降低孩子的分离焦虑。

提前制造短暂分离的机会

建议妈妈若是知道育婴假结束即将要返回职场,至少可以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慢慢地制造一些与宝宝短暂分开的机会,例如,在家时准备一些玩具陪着宝宝一起玩,然后试着让宝宝自己玩,自己稍稍离开宝宝身边做些自己的事情(但目光仍是可以注视宝宝状况的范围),

提前带孩子一起熟悉保母或托婴中心

提前带着宝宝一起去参观托婴中心或拜访心中理想的保母人选,同时,也安排一些时间是陪同着宝宝一起待在那边适应一下环境。

「最主要的就是要避免妈妈的育婴假6个月一结束,忽然间就改变宝宝平常的作息,让宝宝忽然在白天那么长的时间都看不到妈妈,或是忽然将宝宝交给另一位他全然陌生的照顾者照顾,这样的情况都很有可能会让宝宝更没有安全感,加重宝宝分离焦虑的状况。」

8个月陌生人恐惧症?

如何处理宝宝害怕的情绪?

所谓的「8个月陌生人恐惧症」,孩子感到害怕的情绪会大约出现在7〜8个月?为什么有些孩子好像天不怕地不怕,有些孩子却对周遭的人、事、物都表现得小心翼翼呢?当1岁前的宝宝出现害怕的情绪时,爸爸妈妈可以怎么做?

害怕情绪是人类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其实,害怕的情绪是人类正常情绪反应之一,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人能够产生害怕的情绪,才会知道要去闪避危险。此外,是否出现害怕的情绪,也与每个孩子不同的天生气质与个性有关,建议爸爸妈妈在平日生活中还是尽量避免让年纪那么小的孩子接触恐怖的画面内容或是人、事、物等。

害怕情绪可能与分离焦虑有关

宝宝出现害怕的情绪可能跟分离焦虑有关联,8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够轻易的分辨出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如果出现陌生的人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就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惧,但此时孩子也可能会对某一特定的人深具好感,好恶也改变得很快。

给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提醒:「第一次经验」很重要!

其实,对于1岁前的宝宝而言,不论是食、衣、住、行、育乐或是各方面的发展,「第一次的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若爸爸妈妈有已经彼此沟通好且设定教养目标或方式,有所坚持,大部份的情况下,孩子都拥有逐渐适应并养成习惯的能力。

最怕的就是爸爸妈妈常常自己变换教养方式或是规则不一,刚开始严格限定不准孩子怎样怎样,但后来又觉得无所谓而改变;或者是刚开始觉得让孩子怎样怎样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教养的过程中又忽然严格起来,制定许多限制,这样反而会让小孩无所适从,容易情绪不稳,变成爸爸妈妈眼中的小恶魔。

【京东超市】惠氏(Wyeth)S-26金装幼儿乐幼儿配方奶粉 3段 900克(罐装)

【京东超市】美素佳儿(Friso)金装幼儿配方奶粉 3段(1-3岁幼儿适用)900克(荷兰原装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