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弱孩子”的出路

  • wanghuiluk
  • 2022-08-09 21:12
  • 49
摘要:《淡蓝色的围巾》这个绘本,可以有好几个阅读的角度。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两个角度:一个是,我们如何看待弱者?一个是,身为弱者的我们自己,又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淡蓝色的围

《淡蓝色的围巾》这个绘本,可以有好几个阅读的角度。

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两个角度:

一个是,我们如何看待弱者?

一个是,身为弱者的我们自己,又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淡蓝色的围巾(启发绘本馆出品)

故事主人公小男孩洋介,毫无疑问,是世俗意义上的弱者。他孱弱,“洋介力气很小,洋介跑步很慢,洋介算数很差”,另外,他的性格也呈现出一个弱者对强者的依赖和示好,“我们有时故意让洋介做一些为难的事,他即使不愿意,也还是会听我们的话。”让洋介帮他们(新一和阿吉)拿书包,在玩游戏时一直玩到洋介输为止。

孩子的世界也是残酷的,甚至因为不知道掩饰,孩子的世界,有时显得更加残酷。我们可以将心比心地想,如果自己是洋介的妈妈,一个弱者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时刻很快到来了,洋介的妈妈用颤抖的声音说:“你们就是这样对待洋介的吗?他可是把你们当成好朋友啊!”

新一和阿吉,并不是坏孩子。他们只是调皮,外加一点人性本能的势利。但是作为一个弱者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情景是很揪心的。新一和阿吉跟洋介的友谊中断了。这样的尴尬直到洋介的妈妈去世之后才消除,因为他们获得了两条珍贵的围巾:

那是洋介妈妈送给他们的礼物,是对他们友谊最殷切的期待:希望洋介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仍能得到最温暖最友好的对待,尤其是,自己撒手而去之后。

故事到了这里,我却想到另一个视角:本就孱弱的洋介,如今又失去母亲保护,他该如何面对世界,或者说面对他自己的人生呢?生活中的弱者,是不是就应该永远接受低眉顺眼的生活姿态,伴随着“次等生活状态”忍声吞气地过一生?强与弱,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人是永远绝对的弱者,也没有人是永恒的强者。从某个角度上讲,我们都是洋介,或者说,是比洋介更弱的弱者。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道:“人最终是自主决定的,他现在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都是自主决定的结果。”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全家人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全都死于其中。1945年,弗兰克尔获救后,决定留在维也纳,他知道维也纳的同事和邻居可能知晓甚至参与了对他的迫害,但他选择和解,而非复仇,他说即使最邪恶的人和没救的疯子,也有某些潜在的通过做出负责任的决定而超越罪恶或疯癫的可能性。

弗兰克尔的行为让我们看到的是:作为弱者,真正的出路。他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的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负起责任来。从这个角度看,即使他孱弱、低能,处于社会底层,活得三餐不继,仍然可以说,他不是弱者。

作为一个母亲,全书最能体会的,是洋介母亲的心情。我们揪心于:不能陪伴和保护他到最后。而假如我们的孩子天生并不强大,这种揪心就是翻倍的。但我们所能做的是什么呢?最有用的做法,是唤起他本身的力量,让他知道,他可以变强,而这种强,是来自内心,而非外力。假如洋介能看到弗兰克尔的故事,他就会知道,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帮助他人发现其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强大。哪怕他是集中营里饥寒交迫、随时会死去的人,他也是强大的。他也会知道,去创造,去付出,那就是强大,去爱人,也是强大。并不是只有“跑步跑得快,算数算得快,力气很大”才是强大。

而事实上,在绘本的最后,拿着淡蓝色围巾沉默的两个孩子,新一和阿吉,他们体会到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母亲的拳拳之心,体会到的也不仅仅是友谊的珍贵,他们的感受,想必很复杂。希望他们能体会到一种最新的感受:面对弱者,最应该的是低头且转念,哀矜而勿喜。

来自 启发童书馆馆 作者 陈思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