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要不要逼迫孩子“分享”?

  • CCCCCaione
  • 2022-07-21 16:41
  • 31
摘要:一些家长总是喜欢跟宝宝要吃的,以此来测试宝宝对自己的爱,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宝宝,把你的苹果给奶奶吃一口吧?”如果宝宝同意了,有的家长会说“宝宝真乖,你吃吧

一些家长总是喜欢跟宝宝要吃的,以此来测试宝宝对自己的爱,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宝宝,把你的苹果给奶奶吃一口吧?”如果宝宝同意了,有的家长会说“宝宝真乖,你吃吧,奶奶不吃”;如果不给,则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啊,我不喜欢你了。”这样逗孩子真的好吗?宝宝分享真的代表了大方和小气么?我么么应该如何教会宝宝分享呢?

一、分享不是与生俱来的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所以,真正的分享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从动机上说,产生分享行为的孩子必须是主动自愿的;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通过分享行为,最终获得的是愉悦和满足的情感。

  分享并不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行为,也不是一旦出现就会永远保持的行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差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分享。研究发现,年龄大的儿童较愿意分享,或显得较为慷慨。也就是说,年龄小的孩子,分享意识不强,分享行为也较少。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6岁前都是自私的,并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瑞士一项研究也显示,人在幼年时期通常表现自私,直到七八岁才懂得与人分享。

  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也证实,2岁儿童还不能做出真正的分享行为,3岁儿童的利己趋向更明显。

二、3岁前的宝宝不必刻意进行分享教育

  要求3岁前的儿童做出分享行为是不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刻意对3岁前儿童进行分享教育为时过早。

  3岁前的孩子行为完全没有复杂的动机,他们会不会做出分享的行为,只有两种可能:1.孩子不喜欢这个东西,给不给你无所谓;2.孩子不明白“我的”概念。

  只有孩子明白了所有权的概念,才可以慢慢学会分享。研究证明,3岁前的儿童,思维发展要经历混沌一体到主客分离到自我中心的历程,这种发展历程必然导致儿童先独占后分享,先利己后利他。所以对于3岁前的儿童,不必刻意强迫他去分享,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分享的概念和能力。独占和利己是孩子的一种社会化属性,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试图通过外在诱使等手段让孩子去分享。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相信他们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愿意和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