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宝宝睡觉时爱出汗是怎么回事?生理病理应分清!

  • 妈咪视线
  • 2022-07-17 13:35
  • 30
摘要:宝宝睡觉背部出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睡觉多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入睡不久就出现满头大汗的情况,叫上半夜出汗;另外一种是下半夜也出汗,叫整夜多汗。总的来说,宝宝背

宝宝睡觉背部出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睡觉多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入睡不久就出现满头大汗的情况,叫上半夜出汗;另外一种是下半夜也出汗,叫整夜多汗。总的来说,宝宝背部前半夜出汗多见,整夜出汗少见,宝宝背部出汗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病理出汗,另一种是生理出汗,宝宝家长需分清这两种出汗原因。

1、生理性盗汗

生理性的多汗是由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过多或被子太厚等原因造成的。有的家长喜欢在小孩临睡时喂一瓶牛奶,喂奶后小儿安静睡着了,但这时正碰上小儿吃奶后的产热阶段,因此常满头大汗。这类出汗都是属于机体调节体温所致,常在刚睡着时出汗较多,以后就逐渐减少。因为小儿时期新陈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较高,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性神经发育不成熟,因此出汗较多,这完全是正常的。

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忌口,平时不要吃生冷冰镇的食品和坚硬不宜消化的食物。而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品,如粳米、苡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等,这些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可以煮粥食用。

2、病理性盗汗

病理性多汗则出现在整个睡眠过程中汗量很多。患佝偻病的小儿在入睡后就开始多汗,尤其是头部,能湿透枕席或枕巾,并伴有枕秃和惊哭。患活动性结核病的小儿,不仅上半夜出汗,下半夜及天亮前也常出汗,称为盗汗。同时,小儿可伴有低热、咳嗽、消瘦、无力、脸色潮红等症状。因此,如果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儿,睡觉时出汗较多,可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过分着急。

这样的宝宝要忌煎、炸、烤、熏、油腻不化的食物和辛辣食物等。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制品,牛奶、鸡蛋等,水果、蔬菜也应多吃,特别是要多吃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西瓜等含维生素多的果类。

◆一旦发现小儿盗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调整生活规律,消除生活中得致热诱因。如入睡前适当限制小儿活动,尤其是剧烈活动;睡前不宜吃得太饱,更不宜在睡前给予大量热食物和热饮料;睡觉是卧室温度不宜过高,更不要穿着厚衣服睡觉;盖的被子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对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等。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进行抗结核治疗。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毛巾擦干皮肤,更换衣服,还要勤沐浴。要让小儿经常参加户外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也会随之而止。

【小儿睡觉时爱出汗到底是怎么回事?】

▼分析一:自我调解,夜间排出多余热量。

宝宝在自我调解,首先,宝宝可能趁夜间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宝宝大都活泼好动,白天运动量大,产生的热量也多,机体未能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入睡后通过出汗散发多余热量,以保持正常体温。

◆应对良策: 要注意适当减少宝宝白天的运动量,尤其是临睡前的活动量,尽量少给宝宝吃一些油炸食品,少喝热饮料。同时,随着气温的变化,调整宝宝被子的厚度。

▼分析二:宝宝不排汗多半不通风。

宝宝感觉不通风也有可能和通风有关。每个宝宝都是父母的“小皇帝”,开门怕风吹着,开窗怕给冻着,所以很多父母整天门窗紧闭,其不知会导致通风不良,宝宝就更容易出汗了。这种出汗称为“生理性出汗”,父母不用过于担心,一般在宝宝深睡后便逐渐消退。

◆应对良策: 改善“通风条件”的具体做法:将宝宝转移到另外的房间后,再将宝宝卧室门窗打开,隔上一段时间后,拿来温度计,待温度适宜后,再将宝宝抱回来,切忌不要让风直接吹向宝宝。

▼分析三:宝宝体内缺钙妈妈不自知。

宝宝可能需要补钙还可能是宝宝体内缺钙引起的精神状况。那就要及早补钙啦。

◆应对良策: “药补不如食补。”最好不要让宝宝服药。平时多喝骨头汤、豆浆,多吃豆类,虾皮含钙量也很高。孩子经常在睡眠时出汗,汗水浸湿了衣衫、枕巾,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盗汗。小儿盗汗并不一定是病态,绝大多数是生理性盗汗。

因为小儿皮肤内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多,可使机体产热增加,或在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这些都可造成小儿睡后出汗较多,尤其是在出汗后2小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