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邓新华:破坏孝道将严重损害中国经济

  • 白日梦Dyy
  • 2022-06-18 16:49
  • 36
摘要:最近,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张五常长文谏言中国经济:做到这11条中兴可期》说:中国的孝道文化可见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我的阐释,是论孝可以减低社会的交易费用,所以历

最近,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张五常长文谏言中国经济:做到这11条中兴可期》说:

中国的孝道文化可见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我的阐释,是论孝可以减低社会的交易费用,所以历久犹新。

......我最担心的,是连文化大革命也革不掉的中国孝道文化,有朝一日会灰飞烟灭,被从西方引进的社保不革而掉!社会的交易费用因而提升,天伦之乐变为陈迹。这是严重问题。文化这回事,不可以招之即来,如果中国的孝道因为引进西方的社保而消失——持续下去一定会消失——在今天的世界,会一去不返。那是谁的责任?我在这里勒碑志之!

我同意张教授的观点。但我同时也觉得,张教授的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批孝道已经成为潮流,这个潮流或将招来更大的社保。

刚过去的春节,回老家的青年们,不少人遭遇了父母逼婚。春节之外,逼婚话题也算是是网络长热话题了。有些人对逼婚淡然处之,有些人则反应强烈。有些所谓的情感咨询专家,在回答逼婚问题时,对父母,乃至对孝道进行猛烈的道德贬低。

类似于孝道不仅是对子女的尊严的贬低,更是对父母之爱的污辱。孝道是对子女与父母之间最本真的爱的扭曲。任何爱父母,爱子女的人都应当否认孝道、指望孩子养老的人,本身就是个依赖别人,不思进取的人这样的话,就是情感咨询专家们常说的。

在中国古代,父母确实对子女有很大的、政府所支持的权力,父母可以告子女忤逆,但这并非孝道的全部。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已经不再是法律强制性的了,也没有几个人认为孝道就是对父母绝对服从。有些人把孝道定义为强迫的、不平等的,这是为了便于对孝道进行道德贬低。从经济学上看,他们对父母的道德贬低有没有道理呢?

先看养儿防老。父母投入资源抚养子女,期望在未来得到回报,这其实是一种自发的家庭资产优化配置。不仅父母如此,祖父母等长辈也是如此。很显然地,子女幼时不掌握资源,但对子女的教育、培训增加投入,家庭预期的边际收益要比年龄已大的父母、祖父母要大得多。父母年老后,赚钱能力衰减,而这时子女正当壮年,可以撑起家庭,这样的家庭资产配置是很合理的。

我小时候,常听大人说一句话:屋檐水点点滴,一代学一代。他们知道言传身教最重要。父母表现得孝敬祖父母,对小孩是一种示范。父母做家庭资产配置,其未来回报依赖的就是一种孝道文化。

指望孩子养老的人是不思进取吗?投资于遥远的未来,期望未来得到回报,这明明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投资。如果考虑到这一切都是靠孝道文化来维系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毕竟不孝子女也是挺多的,对这种投资勇气就更应该赞叹了。

你可以唱高调,主张父母对子女单纯的、不求回报的爱,大骂孝道,但父母就会减少对小孩的抚养投入——不是每个父母都是减少投入,但肯定有一些父母会这样。屋檐水点点滴,你已经完成了教育,你可以痛骂孝道,但这对现在的小孩是不利的,对你自己的未来也是不利的。

越富的社会,养儿防老的人越少,同样,生育率也就越低,这里明显有一种投资替代关系。投资养老不是不可行,但很多东西是投资养老替代不了的。比如抗风险能力,比如亲人的生活照顾。尤其对于穷人来说,靠投资养老目前还是奢望。

假如没有自发的孝道,就会有更多人要求政府养老。而政府福利比起自发的家庭资产配置来,效率要低得多。政府养老同样来源于年轻人口的税收或缴纳的养老金,但政府在培养子女上,却不会有父母尽心。而且,政府养老效率低下,这大大增加了子女的税负。

对孝道不要动辄扣强迫的帽子。强迫在经济学上、在自由主义理论中有明确的含义,那就是暴力强制。今天的法律,除了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一条可算强迫之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强迫。而在孝道来说,只尽法定最低赡养义务恐怕不会被人看成孝顺。一般人们说某人孝顺,一定是指他自愿做了超出法定义务之外的事情。

父母逼婚的确会让一些人烦,但对自己烦的事情,是不是就要进行极度的道德贬低?通常所说的父母逼婚,并不是暴力强制子女结婚,而是唠叨、催促、抱怨甚至吵闹等等,这些完全不是强迫,只可以视作一种生活冲突。像这种生活冲突是很多的。结了婚,还会逼你早生孩子。

我并不是说必须绝对顺从父母。对父母逼婚、逼生孩子、逼回老家就业等等,把这些烦心事当成常见的代际冲突来解决就好了。老板还逼你加班、逼你出差呢,你会说那是强迫吗?你不听从老板的,大不了辞职不干就是了,他并不能暴力强制你。你不听从父母的,连辞职都不需要。一般来说,父母只是闹闹而已,大部分父母最终还是会向子女妥协。一些情感咨询专家把父母逼婚混淆为强迫,进行道德贬低,只是在迎合一种扭曲的道德激情。

(本文来源:作者邓新华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京东金融的观点和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