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运动户外 > 正文

明明鱼儿已经上钩,为啥总是提竿无鱼呢?

  • 疯鸽鸽渔你同行
  • 2019-12-12 23:40
  • 34
摘要:明明已经上钩了,怎么提起来就是没有鱼呢?相信很多使用抛竿的朋友多多少少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望着空空的鱼钩,失望是自然的,心中亦是困惑重重。是提竿手法不对?还是鱼

明明已经上钩了,怎么提起来就是没有鱼呢?相信很多使用抛竿的朋友多多少少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望着空空的鱼钩,失望是自然的,心中亦是困惑重重。是提竿手法不对?还是鱼儿太狡猾?还是……

使用抛竿钓鱼很惬意,不但远投得心应手,而且与大物搏斗时亦是惊心动魄、酣畅淋漓,怎一个爽字了得。不过,很多钓友在使用抛竿时也遇到了一些甜蜜的烦恼,比如:明明鱼儿上钩了,当把钩组提上岸一看,却时常是空空如也。这不禁让钓友们伤透了脑筋。针对这一问题,小编通过大量的分析比较,积累了一些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造成提竿无鱼的第二个原因是扬竿角度有误。起竿、扬竿的瞬间能否中鱼与"高炮手"的手法高低有直接关系。倘若提竿的角度产生了偏差,也会导致刚上钩的鱼脱钩逃逸。其中道理再简单不过了,角度把握得准确无误,中钩的几率就高,反之就有可能落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水是在不间断地运动着,只不过是看上去相对较平稳罢了。

在自然水域,根据水流速度的快慢,我们将其分成稳水、缓流、二流、急流等。如果将钩饵投于稳水或缓流,因水流较平稳,暗流又小,钩饵的落点往往就是钓点。但是投钩饵于流水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里的水流始终处于剧烈运动状态,有经验的"高炮手"经常把二流及缓流与二流的结合部作为抛钩的范围。

不过,当抛出的钓组落入几十米以外的水域时,钩组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会迅速向下游移动,离原来的落点越来越远,少则一二十米,多则三四十米。这时的抛竿和主线就形成了一个斜角。在这种情形之下,鱼若咬钩,应该如何提竿呢?笔者在各大钓场经常会看见这样一幕:鱼讯传来,某钓友一个箭步上去,管它什么角度不角度,直接哈腰抓竿、挺身后扬。

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此时操竿者根本没理会虽然竿子是正对前方提起的,可长长的钓线早已随水流漂移到下游去了。这种不考虑角度的操竿方式,顶多只能挑起风线和一部分水线而已,大部分水线和钓组的移动却很小,但钓组这微小的移动足以让鱼儿受惊逃跑。其实以笔者的经验,不管钓线被水流冲出去多远、与抛竿形成多大的角度,起竿时的方向只要正对着钓线漂移的方向,就能带动钩组以迅猛之势刺中鱼儿,而不是把鱼儿吓跑了。

最后一个原因,是不可避免的各种偶然因素。其实细究起来,钓具的因素、钓饵的因素、钓组落点的因素、鱼儿自身的因素等等,都会影响上鱼的成功率,下面笔者将逐一说明。

先说钓具,咱们从铅坠开始。抛竿主线上滑动自如的通心铅坠在提竿收线的过程中,常常会被坚硬的石块或沟坎等障碍物撞得遍体鳞伤。最要命的情况就是铅坠被磕得变形了,堵死了通孔,这样的话铅坠将会牢牢锁定在紧挨钩组的主线末端,活坠就变成了不能移动的死坠,失去了沿线滑动、调节钩组重量的功能。

这时候,上钩之鱼是最难受的,岸上有人用力扯着,鱼儿唇上钢钩的旁边还拖着一颗百克左右的铅疙瘩。这样来回甩来甩去,极易造成鱼儿唇豁脱钩。倘若不及时更换,还会给以后的垂钓埋下隐患,不知要跑掉多少鱼呢!

钓鱼竿套装组合特价手竿海杆渔具全套五大名十大品牌鱼具用品大全

再者就是鱼钩。鱼钩用久了,会失去原有的灵敏性,穿透力亦会大打折扣。在平时的垂钓中,大家可能会遇到这种奇怪的情况:上钩之鱼口腔内壁前沿带有明显划伤。我们细致观察发现,伤痕是血沟状的,这证明该鱼之前曾吃过钩,血沟无疑为钝钩所致。

有些新手一直被跑鱼困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很少检查鱼钩的情况,经常使用着那只早该"下岗"的钝钩。用钝钩钓鱼,跑鱼不可避免。另外,钩的型号与上钩之鱼的大小不成比例也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重要跑鱼因素,像"小马拉大车"这样的情况也是要不得的。

最后是子线。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很多钓者,为了提高钓小鲫鱼的灵敏度和命中率,执意留短绑钩的子线(3厘米左右)。然而垂钓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活动,如果遇到大鲤鱼吃钩,短子线如何应付得了?众所周知,钓鲤鱼的子线长度不得小于10厘米。虽然鲤、鲫都是借助吸入式的呼吸运动来完成摄食的,但二者的个儿头相差太大了,因此它们吸食的力道也有很大的差别。

大鲤鱼在吸食散落的饵屑时,鱼口产生的强大气流会把钢钩吸起来。但因子线太短,鱼钩受到子线的制约,很难被吸进鱼嘴。这样就会造成鱼吞钩的深度不够,其最终结果还是难以命中。上面提到的三个小疏忽,看似出于偶然,其实并非偶然。早该换掉的坠、钩、线(子线)如果因为粗心和懒惰而没有及时更换,必然导致提竿无鱼的结局。

说完钓具,说说钓饵。大家知道,用面食主攻大型鱼类,面团(如葡萄钩)要调制得软硬适度,以能将面团(指甲大小的面蛋)钓饵揉搓到人耳垂般的软硬度为最佳。面饵过软挂不住钩,在水中泡一会儿便会溶化;面饵过硬更不行,有的钓友图省事,将面蛋搞得又干又硬,在水下浸泡几个小时都不溶化,如此坚固的钓饵即使被鱼吞进嘴里也难以中钩,提竿当然是十提九空。

还有嫩玉米粒钓饵,只适合钩门宽、钩深大的伊势尼型大号钩。若用小号钩,因钩门狭窄,一粒玉米就装满了,命中率极低。

此外,挑战肉食性鱼类运用的荤饵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常用的荤类钓饵多为长条形状,像整条的蚯蚓、蚂蟥、泥鳅、小虾等等。这类荤饵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附于钩上的荤饵只占去极少部分,多余的部分都远离钩尖之外。鱼类捕食猎物,第一口咬的不一定是挂钩的位置,而多是荤饵的头部或者尾部。

当荤饵的多余部分被鱼叼住后又甩又拽,竿梢上的铃铛就会立刻传来信息。可此时钓钩尚未进入口中,提竿必空无疑。因此,只有等到铃声突然大作或者连续响的时候,才表明鱼儿已经将钩子吞进口中,此时提竿方有把握。

很多老钓友都知道,水下环境的好与坏也会直接影响着上钩率,因此钩组落点因素对上鱼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凡是老练的"高炮手",都会把河床地形复杂的水域选作上佳钓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地形越复杂,聚集的鱼越多,而且这片水域往往还是"卧虎藏龙"之地,经常有大物出没。

不过正因为水下地形较复杂,提竿跑鱼也就在所难免了。这里边既有技术问题,也有运气问题。投钩准不准?能否将钩组抛到或者接近原来的点?这是抛投技术问题;钩组落点能不能避开了水下障碍物,为提竿擒鱼铺平了道路?这又是运气问题。

由此可以断定,水下隐藏的障碍物往往是造成跑鱼的"罪魁祸首"。假如钩组落点之下恰巧是沟坎、土埂、石头、石缝和倒木等杂物,提竿时更要小心谨慎,可别让煮熟的鸭子给飞了。

另外,在鱼儿摄食的过程中,其头颅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着的,这就造成鱼嘴与鱼饵的接触点也是不确定的。如果鱼儿将饵和钩同时吞下,鱼口恰好正对准"高炮"的方位(即鱼口与主线恰巧形成垂直状态),钓友们在这种情况下猛然起竿后扬,极有可能出现 "滑膛"现象——即钓饵从鱼口中抽出,鱼儿逃之夭夭,钩线毫发无损。对于这样的跑鱼,我们就只能望竿兴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