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音像 > 正文

父母的否定,是孩子不自信的开始

  • 育儿好货推荐
  • 2017-12-25 12:40
  • 45
摘要:我经常能在父母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孩子不是那块料。”因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父母们就理所应当承包了孩子的决定权,主观上直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甚至武断地给

我经常能在父母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话:

“我孩子不是那块料。”

因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父母们就理所应当承包了孩子的决定权,主观上直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甚至武断地给孩子贴上“不是那块料”的标签。打着保护孩子的名义,砍掉了孩子人生的无限可能,硬逼着他们只能在父母选择的道路上撞得头破血流。

1

这样的话,好友的母亲也对她说过。

好友初中那会儿,疯狂迷恋文学,加之文笔不错,转战全国大小征文比赛,先后拿到不少奖项。好友的妈妈观念里一直认为文人是不好的职业,以为女儿只是小打小闹,并没有插手。

在某次大型征文比赛复赛时,好友母亲得知女儿要利用上学的时间去参加复赛时,极力阻止。

学校当时派老师前去沟通的时候,好友的母亲这样说:“你们这是在害我的孩子,她哪是写作的料,拿这些奖又不能当饭吃,还不如好好读书考上个大学来得实在。”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教胜经 正版育儿百科书籍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孩子教育书家庭教育好妈妈必备育儿书籍 家教育儿书 教育书

后来,好友遵从母愿,放弃了复赛资格,全心全意扑到学习上。可当初那个自信活泼的好友渐渐变得自卑内向起来。后来好友“如愿”考上大学,毕业后找了份稳定的文职工作,可每每谈到梦想,好友都像经历了噩梦般惊魂未定。

就是那次比赛,让好多作家一战成名。而好友本可以凭借着天赋在其中占据一方,却因为母亲的阻拦与文学梦失之交臂。

提及好友,当年的老师无不唏嘘,惋惜人才的同时,却对好友母亲的做法深恶痛绝。

为人父母,时常会仰仗着自己的权利去做决定,帮孩子选好自认为简单的路走,忽略孩子自己的想法。

“我这是为你好,省得你以后吃亏走弯路。”

“你一看就不是学这个的料,还是老老实实读书吧。”

“你是我的孩子,我还不知道你的能力啊,听我的,没错。”

正版 儿童教育心理学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幼儿儿童教育书籍3-6岁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教育

每一个看似保护孩子的举措,却都是建立在践踏孩子自信的基础上。这一份份标签贴下来,再坚强的自信都会被泯灭,更何况是那可以挖掘的潜力。孩子人生的无数可能,正是被这无意识中张贴的标签给悉数毁了。

当孩子不断受到来自父母标签的打压,内心会因为极度的不自信而产生悲观思想。

“我爸妈都觉得我不行,我可能真的不适合。”

刚刚怀揣着对某个领域的一腔激情,就被瞬间浇上的几盆冷水扑灭,长此以往,就会坠入自卑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机会之门也随之关闭。

2

认识的一位学长,谈吐举止不俗,十分自信。

和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的父母不同,学长的父母从来不干预孩子的成长。

他喜欢弹钢琴,家里就帮忙报了钢琴班;他喜欢跆拳道,家里请了专业的跆拳道老师;他说想学游泳,家里直接把他送到游泳馆呆了半年。虽然到后来所有的兴趣都止步于初级,但学长由此知道自己不是做艺术家和大师的料。

正版包邮 哈佛家训全集 全彩精装 哈弗家训图书家长教育孩子看的书 家庭教育儿书籍大全集好爸爸妈妈家教励志故事哈佛博士教子课本

大学毕业后,学长选择了不太熟悉的行业创业,刚开始时,公司一度面临破产的困境。身边不少人泼凉水说他不是做生意的料,但他的父母宽慰他说“谁都不是生下来就会做某件事的,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学长于是义无反顾扑上创业路,期间各种艰辛,但只要他向父母寻求帮助,绝对会得到最热烈的回应。去年年底,学长的公司已经开始正常盈利,并且前景不可估量。

学长说:“很庆幸,我有不一样的父母,他们选择了尊重我,所以我才有那么多机会可以一一尝试。”

标签,并不会让孩子的成长免受磨难。相反,过早地给孩子贴上标签,只会加强他的心理暗示,让他否定自己的能力,那些原本可以被激发出来的潜能也会随之彻底石沉大海。

那些敢于放手的父母,看似让孩子多走了不少弯路,却让孩子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也斩获了人生的意外惊喜。

有机会去尝试的孩子,更清楚自我的能力和优缺点,他们能自主选择擅长的领域进行创造,遵从自己的心意快乐地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不是被贴上标签,在父母的规划下,别扭地活成父母理想中的样子。

犹太人这样给孩子定规矩 全方位剖析犹太人的育子心经 家庭教育教子书籍如何教育培养孩子 大量哲理名言实例教育孩子家教书籍畅销

3

心理学认为,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能力弱,外界的影响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孩子会在别人评价自己时,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孩子的自我塑造行为越强。而这一行为被称作“标签效应”。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会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给孩子贴标签仍是不少家庭当下教育的通病。

多少孩子,因为这无意识的一句“我孩子不是这块料”,而被烙上了判决的标签。还没开始尝试呢,人生里的其他的可能就已经被父母划掉,孩子只能耗费十二分的努力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继续无谓的挣扎。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充足的成长空间。跌跤也好、碰壁也好,成长的路都是他必须经历的难关。条条道路通罗马,就是需要不断的尝试,才能在最后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坚定走下去。

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是要让他们自信地去为自己的理想而打拼,而不是用无意的标签,给孩子以错误的指引,等他按照标签完成自我塑造时,他原本可以放大无数的优点,就会被悄然抹杀,最后只能在标签下反复碰壁寻不到出路。

爸爸妈妈,爱可以,但请拿掉你为孩子贴上的标签,放任孩子自己去闯,哪怕最后遍体鳞伤,孩子至少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