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宝配饰 > 正文

艾灸后看似病情加重 却是身体在变好

  • 任督通医疗器械专营店
  • 2023-09-23 05:05
  • 10
摘要:艾灸作为我国医学史上的文化瑰宝,传承到现在已有数千年文化底蕴。中医三大宝:“一根针、一柱灸、一碗汤”。孙思邈有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古语有言:针之不到,药之不

艾灸作为我国医学史上的文化瑰宝,传承到现在已有数千年文化底蕴。

中医三大宝:“一根针、一柱灸、一碗汤”。

孙思邈有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古语有言: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

古语有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古语再曰:七年之疾,当寻三年之艾!

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尝试过艾灸,甚至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状况,比如艾灸的排病反应。灸后看似严重的“排病反应”,应该把不少艾灸新手吓跑了吧,其实只要深层了解这些现象,就会发现这其实是艾灸的正常表现,表示我们的身体正在慢慢变得健康!

下面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些现象有些什么含义吧!

返 病

有些人可能以前得过某种疾病,治疗好了,很多年也都没有犯,但也许病根未除。在艾灸一段时间后,正气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这叫“勾病”,其实是艾灸在帮助身体去除病根。

应对方案: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继续艾灸。

艾灸上火

客观地说,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火,因为上火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即好转反应,也被称为排病反应,而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比如说腹泻、症状加重等。

从体质上来说,阴虚体质、经络不通的人更容易上火。

应对方案:解决的办法有两种,第一是要滋阴,第二要引火归元。配合艾灸,同时晚上泡脚,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也可通过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灸后排尿多

艾灸后排尿增多是身体毒素和寒邪从体内排出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医讲“肾主水,司膀胱开阖”,如果把膀胱比喻为水库,则肾脏就是主管开阖的闸门,如果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就会失灵,蓄水池中有一点水就会打开,而艾灸培补肾阳之后,功能跟着恢复,把体内多余的寒湿排除体外,正气与邪气相交,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直到这种开阖的能力完全恢复,尿频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应对方案:女性若是灸了几天就出现尿频的症状,加强在关元、神阙等穴位进行施灸,提升元气。艾灸之后最容易上火,所以这个时候艾灸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建议多吃山药、薏米等这类健脾祛湿的食物。

灸后发烧

发烧是体内的正气和邪气做斗争的重要表现。先天阳气比较充足的人,人体阳气升发之后,寒邪被驱赶到足太阳膀胱经,表现出来的就是体温升高。

应对方案:如果配合用艾叶泡脚发汗,一次之后,这种热症很快就会退下去了。阴邪过重的人在温度太高、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高烧会持续一天以上,高烧持续的时间会相对较长。

热感、走窜感

艾灸穿透性比较强,具有透热、导热和传热的特点,会随着经络进行感传,有非常好的通窜功能。当出现走窜感之后,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有的人经络比较畅通,所以灸几次这种感觉就会慢慢出现。

灸后出汗

艾灸出汗对现代人是再好不过的养生方法了,人们居住在空调房中,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直接导致寒气、闭塞在体内,阳气受损,疾病丛生。艾灸出汗是寒邪外排的表现。

阳虚的比较严重的人,施灸的前几天很少出汗,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

应对方案:配穴的时候要尽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阴的穴位。一定要配合补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山药、小米、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灸后腹泻、肚子叫

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会在体内运行,肠胃功能开始恢复,大肠的蠕动也会加强,阳气将脏腑以及经脉中的寒邪化开,被排出体外,这种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泻,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泻则一般说明肠胃有问题,阴邪化开之后就会以腹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像雪化成水寻找一个正常的排泄途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