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电 > 正文

孩子成了别人的“小跟班”,我该怎么办?

  • 父母世界Parents
  • 2023-08-29 13:16
  • 12
摘要:近来,我看到身边妈妈的朋友圈开始出现一篇《漂亮的孩子 请你离我家孩子远一点》,文章表达了一个妈妈对于孩子总是当“配角”的焦虑。️

近来,我看到身边妈妈的朋友圈开始出现一篇《漂亮的孩子 请你离我家孩子远一点》,文章表达了一个妈妈对于孩子总是当“配角”的焦虑。️

身边朋友有两个年龄相差几个月的女儿,两个小姑娘都四岁多,因为大人们关系很好,所以孩子周末也常常玩在一起。在观察两个孩子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一个女孩比较强势大胆,平时在幼儿园也是类似于“学霸”的人物,特别招老师喜欢似乎有天生的领导天赋;

另一个女孩就稍显存在感弱一些,喜欢跟在“学霸”的后面,听她的指挥和引导,似乎毫不在意自己“被领导”的地位,两人每周都能玩得不亦乐乎。但是,这样的场景看在妈妈眼里并不太和谐,作为唯一一个没有孩子的朋友,我主动承担起了“听吐槽”的任务,这个“小跟班”女孩的妈妈话里话外还是对孩子受“学霸”指挥心有不甘。

各位有着同样焦虑的妈妈看到这里,首先请记住,不要急于干涉孩子“小跟班”的交友过程,这明明就是人家根据自己性格设计的“社交之道”。

我的孩子为什么会成“跟屁虫”

“跟随”是孩子在游戏时普遍会采取的一种社交策略:心理学家艾普教授说:“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时参照身边的人:互相观察、互相模仿。”

和父母担忧的恰恰相反,孩子模仿和跟随同伴的过程对自我建构和发展极为珍贵。可以说,这是孩子们的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游戏规则。

模仿是和世界建立联系的途径:对孩子来说,模仿不仅是一种学习实践的过程,还是获得他人认可、融入他人活动的一种途径。它是一种人际交往、人际依赖的心理安全需要,可以让孩子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

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就有和其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这是天性。他们可以回应人的声音、始模仿周围人的面部表情,用自己模仿到的信息和大人交流。

当孩子在模仿时,他其实正在测试自己与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他如何做与他人相像,他人又是如何与自己相像的。当孩子把自己和其他人进行对比的时候,任何事情都变成他可以进行模仿的机会了。

他为什么这样:这样的孩子非常想融入到集体中去,以至于愿望热切到他宁愿无条件地迎合、取悦别人,特别是碰到控制欲强的同伴时,更是如此。当自己的意见被排除在外时,他也会闷闷不乐,但是最终还是会听从别人的话,并照着他们说的去做。

米米系列米米小跟班硬壳精装绘本图画书和英正版童书

米米小跟班主要讲的是父母的依恋问题,生动描绘米米亦步亦趋黏着妈妈的情形,适合亲子温馨共读。尤其是宝宝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对于父母的依恋就会格外的严重,这个是就要对宝宝的情绪进行疏导,让宝宝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可以更有安全感。

当小跟班不是一件值得焦虑的坏事

模仿有利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

它在观察并模仿他人时,变得活跃。并且它让大脑在模仿动作的同时,还会设想他人大脑中的意图。镜像神经元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理解他人。例如,通过对周围人表情的模仿,孩子学会了善解人意。

当然,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不要简单粗暴地把不同孩子的性格或者行为放在一起比较,尤其是像朋友圈文章中那样把什么样的孩子是“小领导”什么样的孩子是“小跟班”和成绩、外形这种成人化的东西挂钩。

在6岁以前,孩子的社交关系更多是取决于不同孩子之间的性格,“小领导”和“小跟班”的差别只是孩子性格的差别,和外部因素关系不大。家长要更多要去看到孩子们的不同,描述出这样的区分细节,帮孩子们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小小聪明豆绘本:我没有模仿你(4)

河马雨果和小鸟贝拉是一对好朋友。不管雨果做什么,小鸟贝拉都会做一样的事情。雨果觉得贝拉这样太讨厌了,可贝拉却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在模仿雨果。她觉得,她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两个好朋友激烈地争吵了起来,最后他们和好了吗?

他以后会一直当小跟班吗?会对长大性格有影响吗?

在我准备这篇微信的时候,采访了身边的妈妈们。我邻桌的妈妈贡献了她女儿“跟班逆袭”的案例:

现在4岁半的姗姗每次出现在办公室里都是“金句女王”的姿态,兼具乖巧和胆大,性格开朗,每次来都能跟我聊十块钱儿的心里话,比如她的新年愿望是上太空之类的。

但是,“金句女王”也有当“小跟班”的“黑历史”。妈妈跟我说,一年之前,她还是胆小瘦弱的幼儿园小班生一枚,自从结识了女同学周周以后,她果断变成了“小跟班”,永远跟在周周的身后,并且常常是一副“周周等等我”奔跑的姿态,而且跟着周周的脚步报了舞蹈班,换了幼儿园。

经过一年的时间,胆小的姗姗蜕变成了“金句女王”,以前的“领导者”也反而变成了她的“小跟班”。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她们成了1+1>2的姐妹组合,曾经合伙在幼儿园把一个高一头的小男孩从秋千上赶走。

台湾绘本大师曹俊彦先生曾出版过一本绘本《别学我》。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模仿跟随同伴过程中的发展——模仿,然后超越模仿。

儿童多元智能绘本1:别学我 你一半,我一半 一条尾巴十只老鼠

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和阶段不同,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你完全不必焦虑孩子的模仿行为会阻碍他独立性的建立和探索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阶段的“小跟班”模式只是一种孩子社交的暂时性状态,更用不着上升对于长大成人后性格的影响。

孩子模仿跟随的行为需要父母干涉吗?

就像上面说的,孩子的模仿是他们的必经阶段,有很多好处,但是如果出现了下面这些情形就要注意了:

小心“坏”模仿:

孩子的模仿没有筛选信息的能力,没有明确的道德规范。他们的模仿以兴趣为出发点,不专门模仿好的行为,也不专门模仿坏的行为,感到什么新奇好玩就模仿什么。因此,需要父母做好引导。对孩子已有的不良模仿行为,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积极加以引导。

不要变成盲目跟风和攀比:

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若孩子想要一个跟同伴一模一样的玩具,父母可以考量家庭经济可承受范围,去适当满足孩子,只要开销是你完全可承受的。

保证是“领导力”而不是“霸道”:

当形成“跟班”和“被跟”的关系,两个孩子的友谊已经很稳固了,其实不存在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但是,在交往之初,家长可以仔细观察两人的相处模式,并且和孩子多交流,确认对方没有超出于“领导力”“强势”的“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