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装 > 正文

除了应付考试,读古诗还有什么用?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3-05-12 07:55
  • 7
摘要:-1-最近,又有一条和古诗词相关的新闻博得了人们的关注:两名才女3分钟内连说49句带“月”诗词,赢得满堂彩

-1-

最近,又有一条和古诗词相关的新闻博得了人们的关注:

两名才女3分钟内连说49句带“月”诗词,赢得满堂彩

某一档古诗词节目上,两位女选手以“月”为题,几分钟内过招25轮,不停歇地连说49句带“月”诗词,令观众纷纷感叹称奇。

这不禁让人想起今年春节期间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这档热门综艺引发起一轮全民关注古诗词的热潮;诗歌储备惊人、气质古典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更被称“满足了人们对才女的全部想象”。

然而,不管是“对月过招”的两位才女,还是《诗词大会》中积累惊人的诗词大咖,都多多少少收到一些不同论调的质疑:

除了应付考试,读古诗词还有什么用?

-2-

读中文系时,我曾在课堂上读到林语堂的这句话:“如果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

但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作越发忙碌,娱乐方式花样繁多,陪我们成长的古诗,不知什么时候已从生活中销声匿迹:

奔波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多少人能注意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幽微节气变化?佳节到来,也越来越少人提及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七夕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大家全被购物网站的消费噱头吸引去眼球;日常交流中,我们更习惯用表情包和网络段子和表达感情、抒发观点……林语堂所认为的“中国人幸存的必需品”,已少人问津的“奢侈品”。

于是,当面对“读古诗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时,中文系毕业的我一时语塞。毕竟,读诗和写诗在这个时代,确实很难带来实际的利好,比如合适的工作或优厚的报酬。可再仔细一想,用“是否有用”作为标准来衡量读诗并不恰当,诗歌和文学本质上发乎于美的本能,发乎于对生活的艺术性体悟与表达——这一特性似乎与万事注重“实用性”的当下格格不入。

既然无用,我们还需要读诗吗?

-3-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某一天,我收到一封正在纽约读书的高中旧友的来信,她诉说在国外生活的种种不易:物价高,失恋,生病,医药费贵得惊人。

她说纽约的初春乍暖还寒,打完工回家时正好遇上淅沥冷雨,又没带外套,本就心灰意冷的心境更加冰凉,眼泪也不由掉了下来。可走着走着,忽然雨过天晴,暖意袭来,一句记忆遥远的词从她脑海中逐渐清晰浮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一刻,她仿佛突然从生活的狼狈中挣脱出来。很多令她纠结、辗转难眠的事情也不过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从此她开始读诗,在异国异地重新走进这个被她遗忘很久的世界。

我们应该相信,口腹之欲的物质需求外,人类始终有“探寻更高意义”的欲望,只是被生活日复一日的重复和贫乏掩盖。而诗歌,便是向生活深处挖掘意义的最佳途径。我们从小读过、背过的诗,虽然看似被弄丢,却总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本身,影响我们的生活。

-4-

我本科的某位师兄是位妙人,一提起他,身边人的评价离不开三个字:会生活。

师兄酷爱诗词格律,并热心创作。《诗词大会》之前,就经常在同好者圈子举行的“飞花令”中拔得头筹;更有趣的是,面对同样的事物,他总富有更细腻的感受,品出更多的意趣,总之,人人都评价他把“会生活”做到了极致。

一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能让他琢磨出一桌蒌蒿炒香干,白灼芦芽,甚至兴致勃勃去排队吃最新鲜的河豚。他研究“江流宛转绕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中的流体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写文描述江流、沙洲、雾气和月光如何组合运动成这朦胧又迷人的景象。

面对我们投去的羡慕眼光,他解释:写诗只是古代文人生活中最平常的部分,喜悦时写诗,感慨时光易逝时写诗,看见美景时写诗,肚子饿时更可以赋诗一首,没什么高深莫测。我们现代人读诗,也不妨把它当成扩展我们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原来,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过现代生活。当你愿意用一份诗意之心去体悟生活时,也会越来越多地发现“沾衣欲湿杏花雨”的美景,感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情。它们是超脱贫乏的心灵之地,也是一蔬一饭中的英雄梦想。

《一年好景君须记 古典诗词中的季节之美》

◁ 在古典诗词中感受季节之美。

◁ 在古典诗词中了解古人的情怀与意境。

◁ 在诗词中品读文化精粹。

一年好景君须记 古典诗词中的季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