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运动户外 > 正文

看完《敦刻尔克》,我又跪着看完了它

  • jd_baby_test620
  • 2023-03-28 11:31
  • 11
摘要:这两天,《敦刻尔克》真是火得不得了。豆瓣8.6的高分,打分人数16万。

这两天,《敦刻尔克》真是火得不得了。

豆瓣8.6的高分,打分人数16万。

在看《敦刻尔克》的时候,脑海里不断浮现的其实是一个老朋友——

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

诺兰和肯·福莱特,一个是英国的国宝级导演,一个是英国的国宝级作家。

他俩可能贡献了近年描写二战最好的作品。

肯叔的《世纪三部曲》还原了人类整整一百年的历史,第二部《世界的凛冬》描写的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裂变中的大时代。

而《敦刻尔克》则截取了其中一个真实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

9天时间,33万英国战士,在被重重包围的处境下,从法国港口敦刻尔克撤回到一海之隔的英国。

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叙事手法、同样的人物视角,同样具有近乎处女座的历史考据癖。

从作品立意到表现手法,这两部神作都有太多值得品鉴的地方。

诺兰与肯·福莱特:两位历史考据癖大师

为了真实呈现历史,诺兰不但亲自拜访了二战老兵,更是耗资1.5亿美元,对每个细节都做了高度还原。

在海军作战的场景中,诺兰最多让62艘战舰同时停在海面上。

不但全力改造出符合史实的驱逐舰和战斗机,还复原了一段海堤,仅仅300米,花了整整4个月。

事实上,同样是为了创作《世纪三部曲》,肯·福莱特整整花了7年。

翻空了两座图书馆,删稿改稿无数,还请了8位历史学家审稿,最后把自己写瘦了36斤。

光是找素材阶段,他就花了整整一年,除了上网、翻书、泡图书馆,就是大量的实地考察。

每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城市,他都会去当地走一走,拍照,与历史学者会面,泡当地的图书馆。

比如在第三部《永恒的边缘》中,主人公参加了“自由之行运动”。

为了极力还原这个历史场景,肯·福莱特就亲自跑遍了这场运动涉及的21个城市。

肯·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后记中说道:

我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

多线叙事写出荡气回肠的史诗

对于敦刻尔克这段众所周知的历史,诺兰硬是拍出了悬疑感。

在空间上,选择了海、陆、空三条线索同时交织的叙事手法;

在时间维度上,则选取了一周一天一小时来呈现。

通过简洁明了,对白极少,交叉剪辑的手法,三个故事水乳交融,紧张感不断升级,观众的情绪被最大限度挑起,完全沉浸其中。

在多线叙事上,肯·福莱特是不折不扣的大师。

他让多条主线同时推进,不同视角转换自如却始终互相勾连,读者从头至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一拿起书就已经欲罢不能。

从威尔士矿工家庭的姐弟、英格兰贵族兄妹,到俄罗斯的孤儿兄弟、美国白宫的年轻助理、德国政界名门之后.....

五条主线上的角色都无比迷人,不容小觑,在第一册还是局外人,到了第三册可能就变成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

从一战爆发到法西斯覆灭,从英国女权解放到美国黑人平权,从俄国革命到苏联解体......

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和故事情节巧妙缀连,当不同的主线彼此交叉时,融汇出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20世纪史诗。

读下来大汗淋漓,却又荡气回肠。

关注历史大事件中的小人物

无论《敦刻尔克》还是《世纪三部曲》,展现的都是一种真正伟大的历史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在这两部作品里,“人民”不再一个模糊的名词,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肉体和独一无二的人生。

在《敦刻尔克》里,没有丘吉尔,没有希特勒,诺兰将镜头对准的是这场世纪大撤退中的普通人。

有的是自发救人的英国平民,绝境下正面迎敌的飞行员,望着海峡对面的家乡哀叹的小兵。

他们都是被这场战争裹挟了命运的普通人。

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改写了这段堪称伟大的历史。他们在这场浩劫中的参与和牺牲,为我们换来了和平和文明。

正如真实的历史一样,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是英雄。

这也是导演诺兰的创作初衷——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

《世纪三部曲》讲述的是五大家族中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

在一个全人类都被裹挟其中的大背景下,每个人类——教师,逃犯,吸毒者,贵族,流浪汉,知识分子,无产阶级,革命家,哲学家,诗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人尊重了内心的召唤,有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人被国家宣传的标语俘获,有人为与生俱来的野性驱动……

有人勇敢,有人懦弱,有人坚定,有人迷茫,有人成长,有人扭曲,有人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有人拖了世界的后腿。

他们尽自己所有的努力为命运抗争,这比起大人物的交锋才是尤为让人感同身受而感悲哀。

正如豆瓣网友@奥德赛的暗流 所说——

在阅读《巨人的陨落》的时候,我感到的却是自己就是那段历史,仿佛重现了自己前世的记忆。

电影《敦刻尔克》中的道森船长(60多岁的船长,亲自驾船去敦刻尔克接士兵回家)有一句经典的发问: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可为什么却让年轻的孩子去送死?

而《巨人的陨落》则借角色说出对战争的厌弃:

人类数以百万地屠杀自己的同类,使大地上的美景变成布满弹坑和铁丝网的废墟,这种动物世间绝无仅有。

伟大的作品都是相似的。

无论《敦刻尔克》还是《世纪三部曲》,都舍弃了战场的震撼,选择了战争的重量。

一个好的战争故事,从来不会让观众看完以后想要提着刀枪冲向前线,而是希望永远也不再有战争。

从这一点来看,《敦刻尔克》和《世纪三部曲》已经称得上伟大。

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礼盒珍藏版套装共9册+智能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