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人工智能带来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

  • 大熊-云云
  • 2023-03-25 06:29
  • 15
摘要:普惠金融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其初心就是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尽管普惠金融被视作扶贫的重要

普惠金融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其初心就是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尽管普惠金融被视作扶贫的重要举措和手段,但一直以来,其发展速度并不是特别快;然而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之后,普惠金融业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金融行业的不平衡

金融可以说是发达社会的核心部分,通过金融手段和工具,可以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和回报。不过金融也有其缺点,简单说就是:只能锦上添花,难以雪中送炭。让富人更富有,对穷人则往往会关上大门。所以普惠金融的发展,一直是全球各国政府的重点,但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值得一提的是,普惠金融并不是慈善救助,它依旧是一个商业行为,因此需要有商业化上的可持续性,坚持市场和政策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要,也必须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这样才能够形成正向的促进和循环,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普惠金融的代表人物,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创始人尤努斯曾经说过,贫穷并不是收入低,而是丧失了从这个社会获得资源的能力。这句话说出了贫穷的本质,如果穷人可以从社会获取更多的资源,那么就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但传统的银行的金融和信用体系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且用传统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成本高,不确定性大,很难系统性实施。但人工智能的出现,给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因为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工作方式,也重新构建了信用系统,解决了普惠金融难推进的关键问题。

人工智能对传统金融的颠覆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的行为都开始数据化,这使得人工智能开始有了巨大的用武之地。首先人工智能解决了信用评估问题,之前的传统金融机构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抵押物,这就造成了没有资产抵押的人就很难利用金融工具的现象。目前在中国,信用卡用户只有2亿,大概80%的人没有任何信用消费记录,大数据技术则会利用IT技术优势、风险控制模型,大数据征信等个人海量数据整合起来,经过人工智能的数据清洗、分析、校验等一系列流程后,加工融合成真正有用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覆盖了传统金融服务盲区,让更多人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体系,这也是普惠金融的真谛。

而事实上,类似支付bao这样的金融科技产品已经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了,大量的商户和个人都可以轻松地从支付bao中借到周转资金,几乎无需任何抵押,而且大多时候都能即时到账;且其在风险控制上,远胜传统的金融模式。同时人工智能还将金融科技的边界进行了更多的延展,让更多的人、更多的领域可以使用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快速解决资金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几分钟授信、几秒钟放贷的宣传语,背后其实就是人工智能在做支撑。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覆盖对于目前中国这样的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度比较高的国家来说有很大价值,但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比尔·盖茨的努力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最早并且全球最大的致力于解决人类贫困问题的慈善基金会之一,创立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教育等问题,而在昨天(9月13日),他们发布了一个展示全球健康和发展领域进步的数据报告——《目标守卫者:数据背后的故事》,希望能够在抗击贫困的战役中发现关键问题、寻求最有前景的解决方案、评估效果并推广最佳实践,来帮助加速这个进程。这个数据报告将持续发布到2030年,从而记录每一年相关的进展。用比尔的话说,“这份报告通过各种方式,讲述了一个个有志于解决问题、制定创新战略和战术,并且坚持不懈的领导者的故事,他们都在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推动进展。”

2015年的时候,联合国成员国共同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描绘了一幅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这个蓝图显然是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然而目前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各种变动,让整个计划的实施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报告中提出了18项对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十分重要的指标,基金会会持续跟踪这些数据的变化,并找到他们变化背后的原因,告诉大家是什么样的领袖、创新方式抑或政策,帮助这些国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将最大程度的指引和确保整个目标的推动。